WFU

網站頁籤

2021年10月3日 星期日

TOAST分類

 


日前,邀請一位傑出的耳鼻喉科徐醫師,協助我們Frontiers Neurology審稿。那篇論文,是要探討sleep apneastroke subtype之間的關係。

 

幾天後,徐醫師私訊問我:「為什麼stroke 要分成TOAST subtype?和癒後治療有什麼相關嗎?」

 

個人覺得,這個問題,實在是正中要害,問得非常好啊!頂尖的專業人士,就算遇到的不是他專攻之領域,好像也是會看到其中的關鍵眉角為何。

 

TOAST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原文連結),將ischemic stroke,分成了: 1) 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 2) cardioembolism, 3) small-vessel occlusion, 4) 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 and 5) stroke of undetermined etiology

 

而根據2021AHA/ASA最新的stroke prevention guidelineischemic strokeTOAST分類,其相對應的比例則如下圖。

 

 

2021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個人感覺,2021Guideline的分類順序,雖跟原始的TOAST分類1-5類的順序不太一樣,但比較合乎臨床感。

 

先挑出Lacunar stroke,即small-vessel occlusion,因為Lacunar stroke的預後,普遍比較好。

 

然後,再將Non-lacunar stroke分成Large arteryCardioembolicCryptogenic等。

 

最困難的,就是將Cryptogenic區分為ESUS (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 Non-ESUS

 

首先,針對徐醫師的問題,沒錯,TOAST分類,就是要幫忙預測病人的預後,還有決定之後治療的選項。例如:atrial fibrillation引起的Cardioembolic stroke,就需要口服抗凝血劑,而非抗血小板藥物;而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的病人,其LDL-C的治療target,就應該設定在比較低的70 mg/dL,而非100 mg/dL

 

以上,大約是目前的醫療常規,大家都認同的事情。

 

但是TOAST分類,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其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很不好。

 

例如:一個病人,腦血管atherosclerosis很嚴重,但同時有atrial fibrillation,到底該歸類為Large artery?還是Cardioembolic?還是Cryptogenic

 

有關TOAST分類的詳細討論,有興趣的人,可以讀一下這篇文章 (連結)。

 

Reliability不好,為什麼大家都還是在用?

 

我的感覺是,好像是因為大家用習慣了,再加上目前沒有更好的分類方式。以上,大概就是everything I know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