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2年7月24日 星期日

會議、演講、一些想法

 

七月二十三日,據說這天是「大暑」,而當天的天氣,也的確很熱。

七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在台中舉辦Stroke Academy。主辦單位在活動規劃的各種細節上,非常的用心,再加上會場舒適的環境,真的是一場盛夏的知識享宴。

這場會議,我也有一個20分鐘左右的演講~Update on diabetes,讓我可以把自己最近大量閱讀後的心得,在眾多中風專家面前,暢所欲言地分享。

在同時,我也細細地品嘗了,其他講者的演講風格。兩天下來,有以下的ㄧ些心得感想:

1. 內容不必過多:根據大會的安排,一個人的演講時間,就是那大約20~25分鐘而已。所以,講者應該儘量精簡自己的內容,就是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這個主題下,最重要的東西,能夠精準地傳達出去。

2. 開頭不要老套:我是覺得,儘可能不要老是從「中風是十大死因第x位」開始。一些大家都知道的東西,就沒必要拿上來,佔用篇幅了。

3. 演講的舖墊與層次:有了精簡、洗鍊的內容,基本上已經立於不敗之地。若要再更上層樓,那麼整個演講的起承轉合,有故事性,有低谷,有高潮...,用心去舖墊,那就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演講。

說到講故事,大概高手中的高手,就是美國好萊塢。例如1986年捍衛戰士第一集的片頭,那幾分鐘,那種舖墊與層次,實在是經典中的經典,魅力歷久不衰。

年過四十的我,會議的目地,有時候不僅僅是會議,還有見見好朋友,與他們聊天、交流。但願好朋友們,大家都身體健康,遠離病痛,工作也都順利!

2022年7月17日 星期日

予取予求 (YCYC)




今天 (2022/7/17),我受邀參與嘉義長庚20週年院慶暨第三屆健康大數據研討會,受到主辦蔡明劭醫師與嘉義長庚團隊們的熱情款待,一整天下來,不只聆聽演講內容收穫滿滿,肚子也吃飽喝飽,讓我「予取予求」 (YCYC),非常開心。


(「予取予求」的典故,好像來自紀景琪教授臉書)。

誠如郭亮增醫師的分享,若要學做實證醫學的相關研究,建議參加實證醫學會的教學活動,講師們一定會讓聽眾們「予取予求」問到飽。



多中心、跨國研究


首先,是賴老師、邵藥師這對師徒,分享他們,在執行健康大數據之多中心研究、跨國研究過程中,須注意的諸多眉眉角角。聽他們輕鬆寫意地分享自身經驗,但當中的辛苦與困難,大概還是要親身經歷,才能明瞭。


精神科醫師最多


我留意到,醫師講者的專科別,似乎以精神科醫師最多 (陳田育醫師、張俊鴻醫師、許智維醫師)。他們的研究表現,都非常優秀,都是從資源貧乏的起點,慢慢一點一滴地累積自身實力與研究產出,在不斷的挑戰自我之過程中,終於取得了今天這樣的成就。台上幾分鐘,台下10年功,一點也不為過。


Mentor的重要性


黃暉凱醫師用幽默風趣的角度,分享了在大數據研究的起步過程中,選對mentor之重要性。許晉譯醫師特別cue我,說我在之前做研究的過程中,有給了他很大的幫助。其實我是有點慚愧,因為我也是同時跟林素真老師求救、求幫助。正因為自己曾受到別人持續無償地幫忙,所以當自己有機會幫助別人的時候,會更義不容辭。


胡椒鹽不夠,還要商品、品牌


醫院要求醫師要「胡椒鹽」 (服務、教學、研究,三者兼顧)。而最後壓軸的張耕閣主任,講述他們團隊,從健康大數據的研究出發,進而開發出新藥、新技術,改善病人鼻塞、鼻炎、鼻竇炎的症狀,進而將其申請衛服部的許可證,甚至專利。這些成就,實在是相當了不起。


成功的定義


一整天下來,看了眾講者們,過去輝煌的研究成果發表,再回到宋昇峯醫師,於 Q / A 時間提到的:「成功?這要看你成功的定義是什麼?」努力前,要先確定自己要什麼。一旦目標確定,就一定要想盡辦法,去完善自己,朝成功的目標邁進。


今天的每一位講者,從演講PPT的製作精美,演講過程的流暢,時間掌控精準,口條流暢,講話沒有贅字…。這些大師,都是很努力地把自己人生,活得很精采的代表。


今天的活動流程,也在主辦單位的用心安排下,非常的順暢。參與者,可以用幾百塊新台幣,就可以聽一整天精彩的演講內容,這樣的內容,不誇張,某些公司來辦,大概要收費好幾千,甚至上萬!


再次由衷感謝,蔡明劭醫師與嘉長團隊的用心舉辦、招待。願我們明年第四屆健康大數據研討會再相見!


2022年7月11日 星期一

Frontiers系列期刊的優點

 

經前輩提點,我想再多說一些,擔任副主編後,我自己從Frontiers in Neurology期刊編輯這端角度,所累積的觀察。

何時可考慮Frontiers系列期刊?

1. 希望自己的文章,可以趕快被處理,能夠進入peer review審稿階段者:傳統的期刊,特別是impact factor比較高的那種,投過去之後,常會被秒退稿,而且不給任何建議,也不讓文章進入外部peer review階段。而Frontiers系列期刊,其impact factors大多不錯,而且出版商的政策,似乎是希望投來的文章,都能夠進入peer review;就算editor感覺文章水準實在不行,不想送peer review,主編在退稿的信件中,也要講出一些具體的意見。如此,投稿者就算不幸被退稿,至少也可以得到一些建設性的建議,可以依此修改自己的文章。

2. 不算太novel的研究論文:雖然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做出富有novelty的研究,但是科學的演進,除了novelty,也需要有人能夠reproduce別人的發現,畢竟『可重複性』是科學研究方法當中,很重要的一環。這類的文章,就蠻適合投Frontiers的,因為出版社有明白告訴主編與審稿者,是否有novelty,或是未來會不會被關注、引用,都不是決定一篇文章,是否被接受的關鍵。只要研究方法夠嚴謹,就有機會被刊登出來。

Frontiers這類open access期刊的優點。

除了上面講得那些好處,我個人還有一個省思。雖然科學研究,講究客觀公正,但畢竟作者、審稿者,都是凡人。而在每個研究領域,小圈圈內,不同的研究者之間,可能都會有一些恩恩怨怨,或是競爭關係。

一篇文章會被退稿,倒底真的是因為不夠好?還是因為,審稿者也在做類似的研究,怕你的東西比他更早被發表?

自從各種open access期刊出現後,研究成果發表的管道變多了。而且,就是因為open access,所以其他人想要下載閱讀,就非常方便,進而可以增加文章被引用的機會,我深深覺得,我們這一輩做研究寫論文投稿的人,實在是非常的幸福。

甩開了種種顧慮,也許研究者就可以大膽地嘗試各種稀奇古怪的研究,進而增加研究的多樣性,只要科學方法夠嚴謹,就有機會被刊登出來,供人查閱參考,我覺得這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

我的猜測,現在最需要緊張的,大概是傳統期刊當中,那些排名屬於比較中後段的,它們的稿件來源,大概會被Frontiers這些新興open access期刊給吸納過去了!


2022年7月10日 星期日

Frontiers編輯會議見聞

 

重點摘要:


 


1.      審稿系統有改,似乎有利作者,能夠更快、更容易被接受。


2.      副編輯根本就像是CRV。


3.      副主編很多。


4.      投來的文章更多。


5.      投稿就像投資,優質的OA期刊,是資產配置的一環。 


幾天前的晚上,參與了Frontiers in Neurology / Stroke section的編輯會議。進到Zoom會議室,發現竟有近百人與會,於是上網查了一下,原來在Frontiers in Neurology這本期刊,其下的Stroke section,就有將近800位的專任副編輯 (associate editor),這還不包括客串經營Research Topic (類似其他OA期刊的Special Issue) 的客座副編輯 (guest associate editor) 喔! 


在Stroke section的主編輯 (chief editor) 姍姍來遲,加入線上會議之後。Frontiers出版社的人員,輪番報告了Frontiers出版社的business model (是的,就是明白地講他們的商業模式)、Stroke section近幾年的現況、Research Topic為何對我們很重要 (因為裡面的容易被看、被引用)、目前審稿系統功能的最新修正、以及未來的展望等等。


之後,進到Q/A時間,外國的associate editors,也相當不客氣,直接砲轟目前審稿系統功能的最新修正當中,有一個問題,容易讓reviewers搞混,就是多了“finalize review” 的一個按鈕。若Reviewer誤按下那個按鈕,就視同已 ”endorses publication”,然後該reviewer之下的interactive review forum就自動關閉。就算reviewer審稿後,有提出一些major / minor revision的建議,作者也完全不必回應。


更好玩的是,只要有兩個reviewers按下 “finalize review”,editor就可以接受該篇文章。幾個副主編表示,manuscripts如果都可以這樣,未經任何revision就糊里糊塗地接受,感到很不妥。


這種問題,我其實也很困擾,文章不ok,若掛我的名字刊出來,丟臉的人是我。要再找新的reviewer嗎?又很麻煩。所以我就乾脆自己看,然後索性由跟作者們在那邊interaction,到最後,我根本就editor兼reviewer嘛!


這讓我想到,以前在醫學中心,聽某些人才招募困難的科別,他們的young VS,其實是兼CR的工作,所以被戲稱是CRV。


我根本就是review editor嘛!


人家CRV至少還有領VS的薪水,你Frontiers根本沒付我半毛錢哩!


但對投稿者來說,也許是個好消息,文章可能會更容易被接受囉!


講完這個,有副主編又開砲了,最近每天接到你Frontiers的審稿要求,有些根本離我的專精部分太遠,被我當垃圾信件刪掉。你們Frontiers馬幫幫忙,可不可以先初步審查一下,再分配給我們啊!我的email信箱,都快要被你們的emails給淹沒了。


(除了審稿要求,還有催你趕快邀reviewers、趕快啟動interactive review、趕快做decision,如果可以,就趕快給我按accept…等等email通知,真的很煩)。


Frontiers那邊的人員,則連忙陪笑道歉,說什麼因為文章很多很多啊!我們也有設計一些AI程式,幫忙妥善分類。如果不符合你們專業,你們editors也要幫忙按一下 “not within my expertise”,這樣子我們的AI才可以好好地被訓練啊…等等。


以上現象,若對投稿者來說,應該也是一則好消息,你投到Frontiers,大該不會像投到PLOS ONE、Scientific Report這種mega journals那樣,可能會被晾在那邊3個月甚至半年、一年,都沒人鳥你 (我現在,對上述兩家期刊的印象,都已變得非常差了)。


Frontiers雖然蠻壓榨editors,但相對來說,對投稿者 (客戶) 的服務,就非常地有效率。


最後,我分享自己對Frontiers系列這種期刊的看法。投稿,大概就像投資。選擇期刊,就像選擇股票、債券等不同資產一樣,應該也需要資產平衡配置,傳統期刊與新興期刊,要有適當的比例。


真有好東西,原創性高的,當然要挑戰傳統、高分的期刊。


但是,若初學者,急需要有一篇paper,幫忙自己順利地找到工作;或是手上有一些me too類型研究;或是single center、研究素材不討喜;或是已被傳統學會期刊退稿n次,已經感到心灰意冷…。


以上那些情況,也許Frontiers旗下的各類子期刊,是那些manuscripts的不錯去處。


你過去有投過Frontiers嗎?你有擔任過Frontiers的guest editor嗎?歡迎大家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