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研究、資源、與方向的一些想法




前言


2018年對我的研究生涯來說有個重大意義,就是2015那年我們買得最後一批健保資料庫到期,之後就不能再拿來使用做研究了。雖然目前團隊手上還有兩篇在review、一篇快完成可投稿,但是老本總有天會吃完,之後就要申請更多的研究經費,才能有辦法進加值中心做研究。

其二,是某朋友的臉書留言讓我很受傷,他說他「對資料庫研究的興趣缺缺,因為很多都是fishing results的結果,成千上萬次失敗後拿一個成功的來發表」;還有次是ㄧ位我很敬重的前輩,他語重心長地跟我說:「現在外面對健保資料庫研究的結果都很質疑,你確定要繼續做這種研究嗎?」

當然,這些質疑或擔憂,對我都不是問題,你質疑資料庫的正確性,我可以拿自己的validation研究回應你;你質疑資料庫沒有臨床資訊,例如中風嚴重度,我可以拿SSI回應你;你質疑資料庫研究都不是hypothesis-driven,我的中風研究都是先有hypothesis才開始的。

但是,我很厭惡那種老是被人歧視的感覺,已經到受不了的程度了。


讓我「腦洞大開」的一篇文章

最近這幾個月,人生有點找不到下一個目標的感覺;我每天晚上下班後的生活,大多是在餐桌喝著啤酒,跟老婆陪小孩做功課,一面拿著白天預先印出來的文獻,隨意翻閱,或是review別人的文章 (過去12個月19篇,journalimpact factor最高大約5,如果作者知道他們的大作,是我晚上的「下酒菜」,大概會吐血,幸好review是匿名)

直到最近,我讀到一篇文章,讓我腦洞大開,開啟了我另一個不同的視角,文章的題目叫作 <Clinical stroke research in resource limited settings: Tips and hints > ,刊登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這本期刊上。文章作者是澳洲人,他們分享之前如何運用少少的學術資源,在印度這樣醫療較落後的地方,開啟了跨國多中心的臨床試驗,產生出level 1evidence,甚至可以影響到先進國家的醫療準則,作者稱之為 “reverse innovation phenomenon”。這篇文章我好喜歡,裡頭某些段落文字,我真的是一遍又一遍地看,之後我將再詳細分享我的讀書心得。


未來10年的目標

上個月,成大舉辦2018年的台灣神經學會年會,剛好上次成大舉辦年會是2008年,回想這10年間,我從CR變成快要V10,從神專考生變成出神專考題甚至要幫人口試,學術上也從MD變成MD + PhD,這10年間,也見證了腦中風醫療的急遽變化,見證了醫療大數據在臨床醫學研究領域的大爆發。我還沒有老到只會細數過去的豐功偉業,我最關心的是,那下一個10年呢?

有些想法,持續在醞釀,好像已經慢慢成形,剛好週遭有許多資源,好像是上帝幫我安排好的,陸續地進來;之後,我要努力練習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寫出來,靠書寫來訓練思考與進步;如同過去一年來運動健身的習慣告訴我的,養成好的習慣很重要,思考應該也像肌肉或體力一樣,可以刻意練習強化的,希望自己能持續積累,逐步看到自身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