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example, a curator of a
museum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mission and goals of a museum, know how to use
the limited resource to curate the best items, justify the curated items to
bo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lients, and attract audience to the museum and
the curated items.
So it is not just what to
curate, but also how to present it. Sometimes, I was thinking that those
misunderstanding and biases against research using health and welfare database could
be a communication problem.
By
SJ Lin, one of my best mentors
承續昨天有關明年將在台南舉辦的「挑戰大數據」研討會,我有一些想法記錄如下;
首先,若問我自己有興趣的部份,我的回答是:(1) 健康福利資料加值中心的模式,如何切換與操作;(2) 良好的研究團隊合作模式分享。另外,會議時間我仍建議半天;講題我仍建議3個左右,搭配較多的Q/A時間與提案報告討論。我自己是比較傾向辦一場小而美的專家會議,覺得講者與聽眾不必太多。
不過必須要強調的是,我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會議的籌劃 (沒有任何經費,也沒有任何正式團體的支持),感覺一時之間,大家都有很多想法,現在主辦人需要統整每個人的意見,磨合統整彼此的想法,而網上群眾們給得意見,負責安排時間表的人必須取捨,一場會議再怎麼努力,是絕對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的。
《孫子兵法》上講:「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我是個做事前先會做最大努力與最壞打算的人,這場「大數據會議」,我最擔心的是「太缺乏資源」,沒有講師費與交通費補助,憑什麼我們邀請安排的講者,他就一定會答應舟車勞頓地星期六放假日來台南成大演講?當然,沒資源的有沒資源的玩法,我想除了聽眾,能否因為參與這場會議,講者自己也同時得到成長?這點是關鍵;其次,是擔心main
theme太過發散,沒有中心主題;再者,演講內容若是太原則性的東西,容易變得花拳繡腿,騷不到癢處;但是太操作性detailed的東西,沒有相關實做經驗的人聽了一定感到無聊。
以上,是目前我想得到的一些觀點。目前比較確定的是,時間是2019年01月20日,請有興趣者,預先把那天的時間空出來;柳瑞明醫師負責節目的籌畫,賴嘉鎮老師負責場地商借,其他的人包括我,就努力幫忙思考提意見,希望可以在今年九月份時,能夠把會議內容定下來,讓講者與主辦者儘早開始準備,屆時,能提供一場最豐富的饗宴給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