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Dr. Hsieh:,
Thank you for submitting your manuscript to the
OOO Journal. Your manuscript has been carefully considered by the Editorial
Board and I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paper was not found acceptable for
publication in OOO Journal. The editorial comments are shown below.
The decision is largely based on the fact that
despite the potential interest of the topic, the reviewers and editors were
unable to give the manuscript the priority needed for publication.
你很好,可是我覺得我們還是不適合在一起
辛苦做完寫完一篇論文,投稿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雜誌,經過一番review後,被人家「發好人卡」退稿,這是每個做研究的學者最不喜歡的經歷。Facebook上好像很少人願意談這件事情,過去我曾有篇文章被退稿七次,到第八次才被接受,茲分享過去經驗與相關的因應之道如下。
退稿乃是正常學術生涯的一部分
「人間正道是滄桑」,我們要明白,退稿乃是正常學術生涯的一部分,無論是多麼了不起的學者,也很少能夠每篇論文在第一次投稿時就會被接受。退稿能讓人反思、更謙卑、完善自我與成長,退稿的經驗也可能讓這篇論文變得更好,當然,隨著寫作與投稿經驗值增加,被退稿的機率就變得更少、可控制。
一般來說,好的期刊接受率大約20%或更低,主編在挑選文章時,可能也有其特殊考量 (讀者的興趣、當期的主題、同時間收到好多的同類型文章等),所以一篇論文很可能在沒有什麼重大研究方法缺失的情況下,就被退稿。
心路歷程
1.「否認」:「不會吧,不可能吧!」、「我們這篇研究這麼好,怎麼連修改的機會都沒有就直接給我們退稿?」。這時要閉上眼睛,深呼吸,坐下甚至躺下,放鬆心情。
2.「憤怒」:「為什麼是我?這不公平!」、「主編一定是有種族歧視?」筆者建議這時應該把退稿信放下,一兩天後心情沉澱了,再仔細看一下;「行走江湖,人情留一線」,這時千萬不要衝動寫信去辱罵期刊或主編。
3.「討價還價」:「主編大人,我要appeal,可否讓我re-submit」「xx神啊!讓我的論文被接受吧!如果這篇接受登出來,我一定捐一大筆錢給你。」除非主編有主動提到,不然re-submit的成功機率極低。
4.「抑鬱」:「唉,幹嘛還要花時間做研究寫論文啊?當初不如像某人一樣,把時間拿去出國玩。」「還有什麼意義,我不想做研究啦!」需要調適心情,想想有人比你慘,例如:人家謝鎮陽也曾經一篇文章被退稿七次,退稿者甚至包括某Open Access雜誌,而我投的這個期刊,聲譽卓著,而且impact factor有十幾分,被退稿很正常啊!呼,終於可以釋懷了。
5.「接受」:「好吧!既然我已經沒法改變這件事了,我就好好準備投下一本吧!」從退稿信中,reviewer的意見,找找看有沒有可以參考改進的,改一改再投別家吧!切記,絕對不要鐵齒,一字不改就再投稿,這樣就浪費了這次被退稿的經驗了。
被退稿的理由,可避免的
1.
投稿前先看一下這本期刊的aim / scope,過去刊登過的文章類型,避免投到原本就不適合期刊,浪費時間。
2.
投稿PDF檔案的format不對,錯字一堆,reference
style粗心大意,有好多錯誤。這種低級錯誤,會給editor與reviewer極差的第一印象,大幅增加被退稿機會,一定要避免。
3.
Introduction的鋪陳不夠有邏輯,文獻回顧沒做好,明明已經很多人做過類似東西了,卻還拼命強調目前證據很少…。
4.
最根本的,是在執行研究的起初,就要好好估算,未來我們這個「產品」 (paper),有沒有「市場」,「顧客」 (editor, reivewer)會不會買單;然後根據「市場反應」,適度調整「產品」的售價 (journal impact factor / ranking),如果真的賣不出去,最後還是得衡量時間成本效益,適時地放棄,並且把這次失敗的經驗,當作未來執行研究計畫、論文撰寫的重要參考經驗。
5. 花錢可以省時間,少走冤枉路,上新思惟高品質的小班課程,讓高手中的高手,甚至知名期刊主編教你寫論文,也是個不錯的方式。
5. 花錢可以省時間,少走冤枉路,上新思惟高品質的小班課程,讓高手中的高手,甚至知名期刊主編教你寫論文,也是個不錯的方式。
關於被退稿之後的因應,你有沒有自己的想法作法呢?歡迎分享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