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這禮拜下雨天,病人不多,一位看很久的老病人來給我看,當時想說後面沒人,就跟陪同她一起來的兒子聊起來了。病人兒子視障,從事按摩業,看起來好像才五十幾,沒想到問一問是民國三十七年次的,真是看不出來,保養有方。對方反問我說:「啊內,謝醫師你做阿公未?」

(深呼吸…)

好,算你狠,原諒你眼睛看不到。我的聲音聽起來有那麼老嗎?

聊著聊著,我娓娓道出自己的家世,以下都是我從長輩那邊聽來的:

我的阿公,原是中部某縣人,大約民國三十八年的時候,帶著當時好像已經懷第一胎的阿媽,從中部繞過半個台灣,落腳在花東縱谷中的某鄉,也許那是阿公的「新大陸」吧!當時幾乎一無所有的阿公,憑著一己之體力,硬是把荒地上的許多大小石頭移開,再把石頭砌成自家的圍牆,把土地開墾成良田,也在極艱困的環境下,養育了一群小孩;有多艱困呢?據說我的父親剛生下來時,非常瘦小,旁人戲稱「老鼠」,想說這樣的嬰兒會活下來嗎?

除了努力種地掙錢求得溫飽,重視教育的阿公,也非常用心地栽培子女,所以子孫們都算有出息,家裡碩博士不少;像我父親,最後取得美國某大學的碩士學位,回國後就到某國立大學任教,整個家,用一兩代人的時間,就成功完成翻轉與脫貧。

印象中我的阿公很聰明,小時候沒讀過幾天書,老了不種田後,有去學注音符號與國字,考駕照時筆試還考一百分!阿公還為自家立了個家訓:「勤耕力讀」,四個字橫放在老家古厝的門楣上,期許子孫無論做甚麼事情,都要勤勉、孜孜不倦。

每個人的原生家庭,就好像一個人的根,不管是生物基因上的傳遞,或是後天文化的薪火相傳,家,在很大的程度上,塑造了每個人後來變成的那個樣子。我的阿公在五年前因癌症過世,到現在我還是非常懷念他。

現今回憶起這個故事,我有兩個感受,首先,是我自己剛訓練完成,就離開競爭激烈飽和的醫學中心,來到鄰近的社區型醫院工作,從無到有地,不管事臨床或是學術研究,都做出了一點成績,當時自己會願意力排眾議,冒險去尋找開發自己新大陸,也許就是因為骨子裡都存留著阿公的那種基因吧!

其次,跟我的阿公比起來,我們這代人何等幸運,從小習得了文字讀寫的能力,怎麼可以不好好珍惜,虛擲光陰,不去好好的讀書、寫作,提升自己。

我一直很佩服我學妹:吳妮民醫師,把她父母親從小到大的故事,寫成了一本書,我的寫作能力可能力有未逮,但很多口耳相傳的家族故事,應該要好好地化成文字記錄下來才對。


就像現在這樣,想到甚麼寫甚麼,一天一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