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AZ疫苗血栓之一些雜感

 


8/20 (週五),我們內科科會,由王博中醫師指導住院醫師,報告一位疑似AZ疫苗過後,發生動脈血栓的病人。


經過討論,這個病人的主要表現,似乎是肺炎。腦部動脈血栓,其實範圍是非常小,無法完全解釋其意識障礙。之後檢驗,病人血中,也沒有相關的anti-PF4抗體。

 

8/23 (週一),我剛好被邀請,以專家的身分,線上參與了一場專家共識會議,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雜感。

 

首先,是名詞介紹。

 

TTS = 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

 

VITT = 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疫苗引起之免疫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症)

 

此血栓,非比一般血栓啊!

 

一般的動脈血栓,例如腦梗塞、心肌梗塞,其成因,大多是動脈粥狀硬化,其危險因子,大多是高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等傳統心血管危險因子。

 

COVID-19疫苗相關的血栓,主要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透過某種特別的機轉,誘使人體產生對抗血小板的抗體anti-PF4,使血小板不正常地凝集,產生血栓,以及血小板低下,

 

TTS (VITT) 的發生機轉,跟一般腦梗塞 (缺血性中風) 的機轉是不一樣的,所以有中風病史者,是不必特別避開這類腺病毒載體疫苗,疫苗就是有輪到,就去打。

 

在確診「疫苗」引起「血栓」這件事情上,要確立因果關係,其實有點難度。

 

首先,必須要有明確的「血栓」證據,例如適當的影像學檢查,是必備的。通報個案當中,有些只是有疑似「血栓」的症狀,例如頭痛、腹痛,卻沒有做相關的影像學檢查。

 

其次,抽血必須包括血小板下降,d-Dimer數值要足夠高。

 

anti-PF4抗體陽性,是否就一定能確診TTS (VITT)

 

答案是:可能未必。

 

例如長期洗腎 (血液透析) 病人,因每次洗腎,都會接觸到heparin,久而久之,血中的anti-PF4抗體,可能也會陽性 (參考資料)。


如果一位病人,長期洗腎,打了AZ疫苗,發生血栓,要確診TTS (VITT),難度實在是頗高啊!

 

科學是嚴謹的,世界是混亂多變,且充滿焦慮的。

 

COVID-19疫苗,上市迄今,可能還不到一年,人類對其了解,其實還不是很完全。不要說一般民眾,很多事情,其實醫師也都還不知道啊!

 

打完疫苗後,產生某種不良事件,要確定是疫苗引起的,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重大傷病~我的見聞


 

就我自己的了解,與臨床工作之所見,我國的全民健保,有一種「重大傷病」資格。

 

之前,有所謂的「重大傷病卡」,實體卡片。但現在都直接註記在健保IC卡裡面了。

 

若病人這次用健保身分就醫,經醫師認定,此次就醫跟其「重大傷病」資格有關,那麼該次就醫的部分負擔 (好像是10%),就能夠減免。

 

「重大傷病」包含哪些疾病呢?詳見這裡

 

為什麼這個病有包括,那個病沒有包括在「重大傷病」,那是健保署的專業,跟一般人望文生義的感覺不同。

 

例如,主動脈剝離,就好像不包含在「重大傷病」裡頭。

 

「重大傷病」的申請,一般是由醫師這邊啟動,開立相關的診斷證明,並檢附相關病歷與檢驗報告,交由健保署審查,若通過,就得以取得「重大傷病」資格。

 

「重大傷病」的資格,有的是永久,有的一段時間後(例如五年),要再重新申請評估。

 

有些疾病,診斷有非常確切的證據,例如癌症,這通常不太會有爭議。

 

有些疾病,例如精神相關疾病,或是失智症,其診斷有一大部分是仰賴醫師的問診、鑑別診斷,要通過「重大傷病」資格,就蠻困難的。例如失智症,申請「重大傷病」,被健保局否決的機會不小。

 

「重大傷病」的資格審查,目前大多是靠健保署的審查醫師之匿名審查。醫師審查,全憑院所送來的病歷、報告,不會實際看到病人。

 

我曾經聽過某病人被某權威醫師,診斷為「漸凍人」 (運動神經元疾病),送「重大傷病」審查,結果被健保署否決,認為資格不符。你想,病人會怎麼想?醫師誤診?這件事情,我記得還鬧到神經醫學會那邊去。

 

「重大傷病」的資格,會隨著健保署的政策而浮動,包括疾病類別、資格時間長短等,都是有可能會說改變就改變的。所以,買「重大傷病險」,把保險,去綁訂一個浮動的資格,好像真的不太妥。

投資

 


一般人想到理財,就直接聯想到投資。這次報名參加李伯鋒的人生理財八堂課,每週上課一次迄今,這次是倒數第二堂課,才講到理財。可見理財這件事,除了投資,其實還有很多重要的面向,例如:信用、稅務、記帳等。

 

之前,我也報名過綠的資產配置、ETF等課程(兩天);之前,有上過鋒哥的被動收入線上課程;也從鋒富理財學,聽過鋒哥講過一系列ETF與投資的相關議題。鋒哥跟綠角的課程,有什麼差別呢?個人覺得,道理內容基本上是雷同。但鋒哥的上課媒介,比較多元,例如在Hahow或台灣ETF學院等不同平台。鋒哥課程的優點,是可以線上回放,第一次聽不懂,可以再多聽幾次;跑步散步運動時,都可以用聽。

 

角的課程是純實體,現場不能錄音攝影,一整天連續上課下來,其實精神很難完全集中專心,有些細節其實課後就忘記了,感覺這則是綠X的缺點。

 

對我來說,週末要出來外地上課,是一種奢侈。不只不能利用週末陪家人,而且病房病人、急診照會oncall等還有請人幫忙cover,運動就更不用想,一定會犧牲掉。

 

從時間成本來說,線上課程模式是最理想的,也完全不受疫情的干擾。

 

投資也是,我就是經歷過股海沉浮的那種人,直到上完綠角的課,轉為全ETF資產配置後,赫然發現,我不必時常看盤,更不必做什麼個股研究,我可以把時間更加省下來,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而且更重要的是,投資報酬率也未必比進出個股的方式要來得低多少。

 

最後,有個問題我剛好想到,想請教鋒哥。

 

政府勞退基金,委託外面業者代操,績效好像不怎麼樣,而且常被爆出各種弊端,為何不乾脆立法規定,買多少0050,買多少債券,買多少REITS就好呢?

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Fycompa®會議雜感

 


疫情爆發後,經過三個多月,今天第一次回到實體會議。今天是Fycompa® oral suspension的launch symposium,全國四地 (台北、台中、台南、高雄) 同時進行,搭配線上會議。

防疫隔板,安全距離,服務人員也都配戴護目鏡、手套等,非常嚴謹。

首先,是現場兩位成大醫師的臨床經驗分享。印象深刻的,包括神經內科的吳怡真醫師。她娓娓道來,之前一位三十多歲女性病人,limbic encephalitis之後,產生頑固性局部癲癇的治療經過。

病人的encephalitis,是發生在2006年,當時並沒有辦法像現在這樣,檢驗血清中的自體免疫抗體,確診出確切的腦炎病因。

幸好,隨著醫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種抗癲癇新藥問世,讓病人的癲癇,能夠得到完好的控制。吳醫師臨床問診,相當仔細,區分出病人至少有四種臨床的癲癇發作型態,讓病人與家屬來每天記錄;另外,透過一系列詳細的腦波檢查,從腦波型態與病態生理機轉,細心地調整癲癇用藥,最終,病人的癲癇發作也能得到良好的控制,是一個非常精彩的臨床經驗分享。

今天的主角:Fycompa® (perampanel),據該公司描述,是從70,000個compound中找出來的。不斷努力,加上一點運氣,大概是新藥開發的必經路程,人生路,不也是如此嗎?可惜perampanel很不溶於水,所以後來除了錠劑,只能再開發成suspension,使用前必須搖一搖,而非最方便使用的solution (使用前不必搖)。

線上,一位美國的Dr. James Wheless,介紹Fycompa® oral suspension的臨床使用。感覺,他是一位很有愛心的小兒神經科醫師,好像鄰家的歐吉桑,非常親切。他特別提到,Fycompa®因為有超長的半衰期,所以用藥一天一次就好,而且稍微慢點吃藥,或忘記吃藥,都不至於太影響病情控制。特別像小兒癲癇病人,不容易餵藥;或是青少年病人,有課業或其他活動,容易受影響,不能規則吃藥者,這樣子的oral suspension,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聆聽演講,多分配一些自己的注意力在聆聽上,讓自己的眼睛好好休息,我覺得這樣很好。今天真的是收穫滿滿,也見到許多好久沒見面的好朋友,真是愉快。

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心房顫動+腦出血

 


 

一位心房顫動病人,過去曾有中風或是短暫性腦缺血,使用口服抗凝血劑,特別是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能夠顯著地減少未來再度中風的風險。

 

但是心房顫動病人,常有其他的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腦部小血管病變,所以也可能會發生出血性中風,特別是自發性的腦出血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

 

若遇到心房顫動病人合併急性ICH,對臨床醫師來說,就是一個特別困難的臨床情境。使用口服抗凝血劑,擔心會惡化病人的ICH,例如用藥後,腦部再度出血。不使用口服抗凝血劑,病人又很可能因為心房顫動,而再度產生心因性的缺血性中風。

 

茲整理常見問題如下:

 

1.      該不該給藥?這個問題,主要是針對目前的臨床評估工具、量表,是否能夠幫助臨床醫師,挑選出哪一類病人適合用口服抗凝血劑;哪一類病人不口服抗凝血劑,而該考慮其他的治療方式。例如:病人的ICH型態,是一般高血壓引起的ICH,還是amyloid angiopathy引起的lobar ICH?後者的考量,可能會有所不同。

2.      何時開始給藥?病人的急性ICH穩定之後,何時開始給予口服抗凝血劑。這部分應該要考慮病人的ICH嚴重度 (出血量、有無需要手術等),還有其他危險因子的控制良好與否?例如:高血壓。

3.      藥物的選擇?是否該考慮優先使用具備有反轉劑的口服抗凝血劑,一旦發生再度ICH,可以立刻反轉口服抗凝血劑的作用,減少ICH對病人的傷害。

4.      其他的替代方式?例如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der

5.      如何與病人溝通風險與效益?

寫作的樂趣

 


做研究與寫論文,其實我更愛後者。

 

我喜歡那種過程,把文字排列組合,把過去自己的知識,自己研究得到的數據,透過自己的思考,串接成一篇文章。

 

我喜歡遇到別人挑戰時,一個問題、一個問題,慢慢地去回應,去克服、解決。

 

多寫的前提,是要能夠多看。大量的閱讀相關領域之論文,有這些知識基礎,才能產生新的內容。

 

寫作的過程,需要好朋友,給你吐槽,給你回應,這樣子,你才能激發出新的想法。

 

其實,我的英文並不好,我只是喜歡寫。寫出論文,或是接到論文被accept的那封信時,都是非常開心的時刻。

 

喜歡寫,就努力寫吧!最近自己有陷入一種迷思,太希望論文趕快被接受,所以思想比較淺,只求趕快登上SCI期刊,讓自己能夠領到醫院的論文獎金了事。

 

最近,自己差不多同屆的朋友,紛紛有機會讓論文上BMJ或是JAMA Internal Medicine等權威期刊,自己實在是要改變心態,不要那麼怠惰,應該要積極向上,追求自己的人生突破。

 

也要努力找機會寫,努力寫計畫,努力與人合作研究,產出數據可以寫。

 

因為有能力寫論文,我的專業生活變得如此精彩有趣呢!

貸款與信用分數



回首過去,自己曾有幾次的重大貸款,包括房貸、車貸、信貸,還有幾張自己常用的信用卡之使用經驗,在聽這堂課的內容時,感覺實在是特別「接地氣」、有fu。


個人的信用分數,是我這陣子,上過峰哥的人生理財課之後,才學得的一個觀念。信用分數高,有很多好處。為了累積信用分數,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上完課之後,自己已有一些基本概念。


幾個特別的心得。首先,信貸消費或信用卡刷大筆金額,不是不行,但必須要事前妥善規劃,例如:清償能力如何?這筆大額消費是否真有必要?


其次,信貸借錢來投資,不是不行,但是一樣必須妥善計算風險與利弊得失,計算自己的還款能力,計算自己最大可承受的風險,預估好可能的停損停利點等。雖說,股災來臨時,借款來買ETF,賺錢的機會很高,但真要是股災來了,市場上一片哀鴻遍野的狀況下,能夠逆向操作去借錢買0050,實在還是需要莫大的勇氣。


峰哥一再地告誡我們,貸款真的不怕貨比三家,其實貨比三十家都不為過,詢問的時間,若能換來優惠的利率,那麼省下的錢是絕對值得的。


我印象深刻的,還有課後Q&A時間,峰哥提到PPT保險版主的一些過往(海洋生物博士跳到商業保險專家,實在是蠻大跨度的)。


現在的保險業,要保險業務只賣定期險,不賣終身險或是投資保單、儲蓄險等,會很難生存。


保險業務爆料自己與同業的抽佣比例,雖然看似不違法,但會被停權。


保險業務拿儲蓄險的利率去比定存,受到的處罰,竟然比保險業務賣複雜難懂的投資型保單給70-80歲老人之行為,要來得輕!


保險業務也是人,很可能也想維持專業,當個好人,但錯誤的行業制度,讓業務走到那些對客戶不利的道路上,就好像主動型基金的經理人與代銷業者,或是銀行那些專門賺佣金的理專們。


個人的能力渺小,期許自己能夠持續吸收相關知識,能夠妥善保護自己與家人


三級警戒之退休生活體驗

 


今年的農曆五月到八月,這大約三個月的區間,台灣經歷了疫情爆發與三級警戒。回想五月時候,台灣最艱困的那陣子,缺水、缺電、疫情失控、缺疫苗,電視新聞各種負面消息轟炸,好像快要世界末日的感覺。呼…,我們終於撐過來了。也希望降為二級後,疫情不要像其他國家那樣,又再度爆發。

 

這段時間,孩子剛好考完試,學校的線上課程也告一段落,我們安排他們到親戚家住一段時間,「打工度假」。於是,家裡只剩下我跟老婆,我們倆也意外地,體驗了一小段類似「半退休生活」的人生經驗。

 

那段時間,通常是這樣的,我下班後,老婆已煮好晚餐,在家等我。我們一起邊看電視、邊吃飯,那大概是我這輩子看最多連續劇的時候。有時,我會用自己的邏輯,批評連續劇的劇情太不合理,然後,老婆就會瞪我說:「你就不能好好追劇嗎?」

 

接著,我們會到住家附近的公園散步,每天看著月亮變化,從月圓變成不圓,然後又變圓。散步完,回來吃個水果,然後洗澡、洗衣服,然後睡覺。這樣子平淡無奇的生活,卻是非常的美好。

 

我是個幸福的人,有一個無話不聊,心靈契合的好伴侶。她的溫柔體貼,她的溫和善良,好像是神派來照顧我的一位天使一般。

 

疫情,改變了很多事情。例如我發現,線上會議實在是輕鬆有效率,實在是回不去了。就算降為二級、一級會議重啟,我大概也很難再回到實體會議去。


這段時間,適逢芒果大量盛產,家裡冰箱,總有吃不完的芒果。我老婆很聰明,她將芒果削片,放在清洗後再度使用的便當盒內,拿進冷凍庫裡面凍。冰凍後的芒果,那種口感,像極了冰淇淋,真是炎夏涼伴。



 

我永遠不會忘記,今年夏天,疫情三級警戒下,那酸酸甜甜的滋味。


這段時間,我也重新思考過,自己未來的人生該怎麼走。目前,大概已經理出一個頭緒,那就是我要追求以下的幾個目標:

 

1.      儘量只跟自己喜歡的人相處,儘量遠離那些討厭的人們。

2.      儘量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儘量推掉那些討厭的事情。

3.      妥善理財,並努力吸收各種有用的理財知識與觀念,讓自家的生活能夠更加安穩妥當。

4.      努力累積自己的正面能量,啟動善的循環,並且善待所有對自己好的人。

5.      少吃多動,維持良好的體能體態。

6.      努力寫作,中文、英文都要。

7.      少浪費時間在社交媒體,多經營實體的親朋關係。

複利成長



投資界,有所謂的「七二法則」,簡單來說,比如每年投資報酬率固定4%,那麼資產18年可以翻倍;若是8%,則9年可以翻倍。有人形容,複利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首先,一定要保持持續的正增長,哪怕是每年只有2-3%的報酬率,只要時間久了,例如30-40年後,資產還是能夠翻倍。反過來,如果是負增長,變成負的複利,那就很可怕。我有試算過,如果年報酬率是-8%,也差不多9年過後,資產會變成原來的一半以下。

 

除了持續保持正增長,第二個重點,則是要能夠一直堅持持續下去。有人比喻,我們要能夠做「時間的朋友」,就是這個道理。個人覺得,要能夠持續下去,重點在於「養成習慣」。若能養成各種良好的習慣,習慣成自然,不知不覺就能持續某種好的生活方式,就一點也不會感到辛苦。

 

醫療工作,如同其他的專業一樣,都需要持續更新、進步。學校、住院醫師學到的那些專業知識,如同自己手上的資產,若不去好好整理、再投資,就會隨著時間與通貨膨脹,慢慢地流逝、縮水。無論如何,都需要繼續「投資」,產生正報酬,這裡的投資,就是要積極地使用自己過去學得的所有知識與技能。同時,也需要持續地「增資」,也就是透過各種的會議、繼續教育,讓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持續增加。

 

所以,不是努力考過某張證照,一切就都沒事了。

 

晨會的個案討論,臨床上別科的照會、會診,都是一個個絕佳的學習機會,臨床工作者的學習,絕對要圍繞著病人的問題去展開。

 

最後,最近我還有一個領悟,就是人不能失去好奇心。有時候,病人、家屬提出的某個疑問,或是自己臨床工作觀察到的某個問題,或是同事、同行偶然間提出的問題,我們都不能隨便忽略而不去探究,遇到一個好問題,順著此思路去查找資料,雖不一定能得到真正的解答,但這一整個求解、思考之過程,是給自己最好的訓練與禮物,很值得我們去經歷、體驗。

 

期許,我們都能夠長保一顆倒空的心,還有積極熱忱上進的動力,去積極學習所有自己感興趣的正面事與物。

2021年8月18日 星期三

精彩的晨會討論

 


2021-08-17的內科晨會,由陳瑋芬醫師主持。陳醫師今天拿來教學討論的病人,是一位47歲女性,印尼籍看護工,主訴是四肢無力與發燒,特別是雙手無力,還會麻、痛。

 

病史部分,陳醫師透過偵探一般的抽絲剝繭,慢慢釐清病人的主要問題。接著,透過一個個問題,引導在場的同事們,用理性邏輯與神經生理的過往知識,慢慢去試著定位此病人的病灶位置 (肌肉、周邊神經、脊髓、大腦等等)

 

臨床定位在頸部脊髓,MRI檢查,發現原因可能是嚴重的脊髓發炎,使用類固醇無效後,病人被轉診到成大,進行兩次的血漿置換。病人血清的anti-AQP4抗體陽性,最後診斷是neuromyelitis optica…

 

我的心得感想如下:

 

1.     在短時間內,透過提問與腦力激盪,讓在場的同事們,都能夠有些收穫。

2.     陳亮吾主任長期熱心專師教學,為科內的學術風氣,帶來不錯的新氣象。

3.     主治醫師用心準備適合的病人情況供教學討論,有認真準備,內容自然精彩。報告PPT的製作,還有整個邏輯思路,都是在反映個別醫師的臨床能力。

4.     因為疫情警戒,晨會不再供應早餐;少了早餐的吃吃喝喝,讓晨會變得更能專注討論。

5.     外科醫師開刀,要把OP fieldanatomy整理清楚明白;內科醫師看病人,則是要把病史整理清楚明白,診斷過程要有邏輯,要有自己的thinking process,這些基本功,都是在內科上班,照顧病人,終身必學的功課!

2021年8月16日 星期一

快速進入工作狀態!

 


時間,是有compound interest作用的,終值 = 初值* (1+r)^t

 

需要善用時間,需要夠長時間的累積,才能累積夠多的終值。白天有固定工作,有不定時的on call任務,有家庭等其他任務,需要陪伴,都需要投入心力與專注力,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大塊、精神良好、不被打擾的工作時間

 

撰寫論文、研究計畫,需要專心,不被打擾。最好是一整個「大區塊」的時間,把手機調成靜音,所有的emailLINEFB訊息等都關掉,把這塊時間,用到極致,創造最大的產值。

 

零碎、片段、吵雜的時間

 

在平時工作時段,總會有些空檔,自己要有辦法妥善運用,可以處理一些機械式、不用太動腦的事情。也可以是運動,讓自己的心神放鬆,也可以維護健康。

 

立刻專注的能力

 

能善用零碎時間的重點,應該是立刻專注,切換成工作模式的能力。我要能立刻轉回工作狀態,轉回我想要做的事情上面。

 

突發、靈光一現的想法

 

靈感,常在不注意時候出現。一定要隨身帶著紙筆,在電光火石的那瞬間,把想法記起來,一個有趣的臨床觀察,一個治療上的靈感,創意、想法等,這些都是寶貴的資源,不要浪費!

 

若用電腦來比喻,我的頭腦,大概是容易分心,容易疲倦,不能想太複雜的事情,容易鑽牛角尖,但是若能妥善運用,卻可以產出很不錯的內容。

 

我立志每天寫一篇Blogger,不管內容好或不好,至少要能滿2/3A4紙的頁面。

2021年8月15日 星期日

OO-O病房,內科999

 


昨天是星期六與七夕情人節,剛好輪到我內科病房總值。

凌晨三點五十分左右,睡夢中,聽到總機微弱的廣播:「OO-O病房,內科999!」突然驚醒的我,一陣踉蹌地,趕快離開值班室,奔向OO-O病房。

病房門口,站著的,是一臉茫然的病人老婆。進到病房現場,已有好幾位專師、護理師正在協同CPCR

插管過程中,感覺牙關已緊咬,似乎已斷氣一段時間。不管眾人如何努力急救,病人的EKG,似乎都持續是asystole。當然,也摸不到脈搏。

一邊壓胸,一邊跟主護詢問,病人大概是五十幾歲的男性,過去有糖尿病、末期腎病洗腎、癌症末期、右下肢截肢等病史,這次是心肌梗塞住院,前一天才剛從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最後一次量vital signs,大約是凌晨兩點半

CPCR大約二十幾分鐘,大概是救不回來了,我去跟病人老婆解釋。

「不是比較穩定了,才轉普通病房,怎麼會?」

「是不是我太慢發現?如果早點發現,他是不是就不會這樣?」

「你們可否等病人的弟弟來醫院?」(弟弟現在人在台東鹿野)

抽血data顯示,Trop I: 1609K: 9.8,很可能還是心臟問題。最後,經過三十分鐘的CPCR,宣告急救無效,病人死亡。

頭昏腦脹地離開病房,感覺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但這樣子離開人世,沒有太多痛苦,應該也是不錯。打開電腦系統,發現病人之前早就有簽署DNR了。

之前的這些CPCR,變得好像很多餘。

反思,如果當科之前能夠多花點時間,把心肌梗塞病人的猝死風險,好好跟病人家屬解釋,把最壞的情況講清楚,讓他們有心理準備,是否會好一點?病人是否會能夠更少受一點,被插管、壓胸等痛苦?

2021年8月8日 星期日

Peer review之我見


 

我自己的觀察揣測,以傳統醫學會的官方期刊來說,潛在reviewers接到審稿要求,會拒絕審稿的機會,可能不高。一來,主編跟reviewers可能私底下都很熟;或是reviewers為了給主編留下好印象,會努力審稿,如此一來,經過一、兩輪review + revision的稿件,內容自然是會增色不少。

但就open access的新興期刊來說,主編跟reviewers,對此open access期刊,都可能不再有學會這樣的社群、情感連結。尤其是reviewers,我實在想不到,無償幫open access期刊審稿,到底能得到甚麼?

於是,open access期刊在尋找reviewers方面,就會遇到很大的困難。例如同好都有反應,PLOS ONE雖然是不錯的open access期刊,但是近年來,review的時間越來越長。我覺得,很大的一部分,跟找不到好的reviewer願意幫忙審稿,有很大的關係。

主編不好找reviewers,只好濫竽充數,有人願意審稿就好,也不管對方是阿貓阿狗了。如此一來,對文章的review + revision,可能變得一點幫助都沒有。因為幫忙審稿的reviewers,可能根本搞不懂這篇論文是在做什麼的。

關鍵在於,open access期刊,違背傳統醫學會期刊那種互助、互利的公義精神。從reviewers角度,自私一點來想,open access期刊,找人當主編、找人審稿都不用花錢,文章接受了,跟作者收取高額的刊登費,是在是太占盡便宜、好處了。身為一個忙碌的頂尖研究者,何必為open access期刊,浪費時間、精力審稿。

如果,有種機制,可以讓reviewers得到一些實質的好處,例如幫這本open access期刊審稿,未來reviewers自己投稿到這本open access期刊,其刊登費能夠減免,這不就是一種多贏的策略呢?

Open access期刊,既然是一種全新的學術期刊模式,那麼其peer review方式,應該也要有全新的應對調整才對。

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基督徒王博仁弟兄追思會

 


台南連日的大雨,在2021-08-07下午,突然暫時停歇,我們來參加~基督徒王博仁弟兄追思會。

雖然,之前都習慣稱呼他王院長,但是他希望我們記得他的,是基督徒的身分,而非其他世俗的頭銜稱呼。

從住院醫師開始,就對他印象深刻,例如:專治頭痛;雖然是開業醫,卻非常的學術,重視進修;在擔任會議座長時,每每都會問出犀利的問題;好學但又重視實務面,會努力將學術的理論,實踐在日常醫療行為;不僅提供專業的頭痛治療,也把自己的診所經營的有聲有色,甚至還參與跨國的臨床試驗,研究頭痛最新的各種藥物治療…。

2009年到新樓醫院擔任主治醫師,每週二下午,都會遇到來新樓兼任看門診的他,在我隔壁的診間。我們常在看診的空檔閒聊,我常跟他請益各種臨床問題,甚至是人生經驗。一直很喜歡他講話時平和的語氣,國台語一樣的親切流利。在病房,我們也常接到他轉來住院的各種頑固性偏頭痛病人,與他一起診治那些疑難雜症,受益良多。

從一般人的角度,可能會覺得,他這樣好可惜,才61歲,正值人生的巔峰,孩子都出社會了,正要開始享受人生了,就被胰臟癌,這癌症之王,奪走了生命。

但我聽過他罹癌後的見證分享,他將一切都交託在上帝手裡,單純的信靠與順服,上帝的各種作為。在他身上,看到的都是滿滿的安穩與信心,全然交託。不管治療結果如何,他都毫不擔心,總是數算、感謝神的恩典。 

基督徒看待死亡,是相信王博仁弟兄已經回到天家,回到阿爸父的懷裡。我們不是跟他永遠告別,而是他先去了那兒,我們在地上追思他。非常懷念,他那炯炯有神、聰明晶亮的眼神,懷念他的理性卻又幽默的style,懷念他的正直,一言一行,似乎都全合於聖經與神的要求。 

基督徒王博仁弟兄,我們追思你、想念你。 

你的生命歷程,是基督耶穌最好的見證。

2021年8月6日 星期五

樂樂驚魂記~談寵物保險的重要性

 


前天(2021-08-03)早上,我們家的樂樂貓,突然食慾不振、活力減退。立馬抽空帶他給獸醫看,診斷是貓自發性膀胱炎(FIC),而且可能是阻塞性的,因為尿道腫脹,觸診發現他膀胱有點腫,超音波檢查發現膀胱內有結晶物。醫師幫樂樂打了針,並開了抗生素等口服藥,希望能緩減尿道腫脹與阻塞。醫師交代說,回去若吃了藥,還是沒改善,要趕快回診。

 

果然,隔天樂樂狀況明顯惡化,不僅尿液完全解不出來,還有嘔吐。再度送醫檢查,發現膀胱腫脹與結晶物的情形又更嚴重,抽血檢查更顯示急性腎衰竭、肝指數飆高、嚴重高血鉀,隨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簽了麻醉同意書,繳交訂金之後,樂樂被送進貓咪加護病房,插上導尿管紓解腫脹的膀胱,靜脈輸液給藥矯正電解質不平衡等,幸好到了下午,情況就比較穩定,隔天就可以稍微進食,預計抽血複檢,看情況轉到普通病房。

 

根據衛教資料,阻塞性貓自發性膀胱炎,好發在青年(2-6)公貓,發生原因包括貓咪窘迫、心理壓力等。我後來回想,這幾天雷雨不斷,閃電雷聲頻繁,這不知是否是壓力來源?而且在大前天晚上,我就有觀察到樂樂時常去舔舐自己的尿道口,當時只覺得他動作可愛,並不以為意。

 

這次的教訓是,貓咪的醫藥費很高,樂樂的寵物保險 (被歸類在產險),今年五月剛到期,後來我投保的那間保險公司,今年只收有晶片的寵物投保,因為樂樂沒有裝晶片,我一時遲疑,沒有再去別間保險公司投保,這實在是個很慘痛的教訓。

 

回想,我老婆電話中聽到樂樂可能有生命危險,馬上就哭了。寵物貓咪,地位已經幾乎變成我們的小孩,針對他們未來龐大的醫療需求,真應該要痛定思痛,好好規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