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6月24日 星期日

手術室外:醫療的另外一面



我工作的醫院,是台灣第一所西醫院,創辦者是英國長老教會的馬雅各醫師,一百多年前,放棄原本都會區外科醫師優渥的生活,辛苦地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台南從事醫療宣教工作,甘犯異地各種痛苦與折磨。他有句名言~病人剛經歷手術刀與病痛折磨之後,是最好的宣教時機。

自己身為醫師,去年也剛經歷過手術室外焦急等待的折磨,那是剛過完年後的某個星期一早晨,接到電話通知說我的小孩,食指受傷,可能要手術。趕到醫院,聽外科醫師解釋受傷的程度與預計要進行的處置,「有可能會傷到神經」、「有可能傷到生長板,以後這節指頭會比較短」、「右手食指擔負大部份的手部功能,可能會有影響」、「需要全身麻醉,雖然機率不高,麻醉可能有xxxooovvv等風險」,醫師們盡責地詳細了說明這些,看著自己的寶貝被送進手術室,冷冰冰的不鏽鋼電動門緩緩關上,家屬只能望著螢幕上的姓名,定時更新的文字最新動態,手術室外的椅子,似乎很不好坐!

「我們一起禱告後,來讀聖經吧!」我跟老婆提議。就這樣,一人一句唸著手機螢幕裡的聖經文字,變成化解焦慮,熬過等待時間的良伴。


感謝主,現在我兒子恢復的很好,寫字與彈鋼琴等,都跟受傷前沒甚麼差別。但想想,僅是一個不太會有生命危險的手部受傷,就會給家屬帶來如此大的焦慮感,那如果是嚴重的腦出血,必須進手術室開顱取出血塊呢?手術過程可能會有生命危險,術後就算生命保住,病人也可能不會清醒,可能需要長期臥床依賴呼吸器,許多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家屬的焦急與憂慮,可想而知。

神經科的疾病,有些像腦中風,病情進展急遽嚴重,經治療存活後,仍很有可能遺留失能和許多後遺症;有些罕見疾病,診斷上則是需要仰賴大量神經解剖、基礎科學甚至基因等尖端知識,有些費盡功夫仍診斷不出來,有些診斷出來後沒有藥物治療,造成病人長期失能,甚至還會遺傳到下一代,這帶給家庭的長期痛苦與傷害,可想而知。

雖然哲學家說「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鴉片」,但不可否認,有個明確、堅定的信仰,是病人或家屬在遭逢死亡、病痛的威脅時,一種精神上支持的巨大力量與幫助。近年來,實證醫學帶給了現代醫療長足的進步,醫學研究中,科學的理性思考,客觀統計數字,可能可以幫助我,改善給予病人的醫療照顧,但醫師給予病、家等精神上的鼓勵支持,大概是醫療這行,亙古不變的道理,而且與科學不相牴觸。

如同西諺有云: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and to comfort al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