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榮幸,能在一場小型醫學會擔任座長,想說既然要介紹講者,就應該好好了解講者的背景,於是稍早就請講者寄他的簡歷來給我,對方也很快把檔案到我的email信箱,可是看到檔案,覺得…這位醫師,你也太謙虛了吧!?就只寫道自己畢業的學校,住院醫師受訓的醫院,我記得你曾在兩三年前的某醫學會年會上作個案報告,得到第一名,這應該可以列為「得獎榮譽」;今年的另一個學會年會,我也看到你以第一作者發表壁報論文,這你應該可以列為「Conference
Paper」;我是還沒有上Pubmed查詢,搞不好你已經有SCI的論文了哩!
當然,我們千萬不能沒有內容,卻一昧自我感覺良好,也不是說一定要靠某些外在的成就,才能讓自己產生自信。但是基督教說上帝創造人,也給予了每個人不同的「恩賜」,適時地展現自己的優點與長處也是必要的,在心理學上也有所謂「自我實現的預言」與「羅森塔爾效應」,年輕講者努力做好PPT,好好地演講,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年長的座長適度地給予肯定與回饋,每個人都儘量積極正面,說「造就的話」,如此正向循環,我相信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加美好。
會有此感觸,是昨晚參加了一場dinner lecture,席間講者和座長好像唱雙簧似的,一下批評某外國教授觀點不對,某臨床試驗設計不好,自己醫院的高層多爛,一下批評學會做哪裡不好,評鑑不好,健保也多不好不好,最後,座長的結論是,我們最好一定要到美國當醫師,人家看一個診或做一個導管,拿到的錢是我們的多少倍多少倍…。
平心而論,每一個個體或環境一定都有優點或缺點,但若我們老是用那種「厭世」的負面消極姿態,去經營自己的專業生涯,實在是不太好。
拿起你的名片看一下,上面的內容中,最重要的,不是你工作的地點,不是你職場上的位階,一個專業人士最要努力經營的重點,就是「你自己」,擦亮你的名字,這就是你的「個人品牌」!
把寶貴的時間,留給追求那些「可積累」、「可隨身帶著」的技能、聲譽、與專業成就,不要再浪費時間去罵那些你改變不了的事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