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健康保險的申報管理需要,醫療院所都會使用國際通用的診斷碼,來代表每一個疾病。
在台灣,目前我們是使用「國際疾病分類第10 版」(ICD-10-CM)的診斷碼系統 (2016年以前則是ICD-9-CM),跟美國的Medicare系統類似。
目前的運作方式,在門診的部份,當次門診看診後,病人的診斷碼,通常是看診醫師自行電腦輸入。而10幾年前,我在某大醫院擔任住院醫師的時候,醫師看門診只負責寫病曆(用手寫在紙本病曆上),而診斷碼是跟診的護理師,跟據醫師書寫的診斷,輸入在電腦裡面。
而住院的部份,通常醫院都有疾病分類師,會根據醫師的出院病歷上的文字診斷,轉換成相對應的ICD-10-CM。這部份就有點學問,因為單次住院費用普遍都比單次門診高,而診斷碼的排列順序(哪個碼要放在第一個),或是哪個診斷碼,會落入到哪個DRG(診斷關聯群),在在都關係到這家醫院,可以跟健保領取到的費用,所以非常需要疾病分類師的專業來處理。
除了診斷碼,各種手術、藥品、檢查、處置等,也有其相對應的分類代碼,有的是台灣健保自己使用的,有的是國際通用的。
過去,我曾經做過一些驗證性研究,以腦中風為例,健保申報資料裡面,中風的診斷碼,其敏感度與陽性預測值都非常不錯。相關的論文,有一篇在Google Scholar上,還被引用了245次。
因為,有了這些編碼之後,學者就可以用現有的健保申報資料來做研究,例如:探討不同疾病之間的關聯性、探討特定藥物在實際臨床使用上的效益與安全性、探討特定疾病在不同醫院之間的照護品質等。
當我們下載健保快易通APP,查看自己的健康存摺,可以注意一下相關的診斷欄位,那些都是跟院所申報的ICD碼有關喔。
PS. 鋒哥補充:我一直提倡保險條款可以依據ICD10,不然現在條款和診斷證明書的文字不一致很容易有爭議。
的確,就像腦中風、中風、腦梗塞、腦缺血、甚至腦血管意外,都可以是指同一種疾病;腦血管意外,病人還會覺得可以申請意外險,中文文字容易造成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