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0年5月16日 星期六

Pandemic and healthcare industry: prognosis mixed (the Economist)


<經濟學人> 疫情對美國醫療產業的影響

醫療產業,是這場全球防疫大作戰的主角,各國資源挹注之重點中的重點產業,看似應該會蓬勃發展繁榮才對,但實際情況與產業前景,恐怕沒有那麼美好。

以美國為例,其醫療產業的產值約四兆美元。按季比較,今年前三個月,減少了1.2%,而且未來情況可能會更糟。

醫院端,最賺錢的服務,像是髖關節置換,或是腦部、心臟手術,減少了65-80%

藥商Merck,醫材商Medronic等,獲利均大幅減少。

就算是開發remdesivirGilead公司,面對此世紀大疫,基於人道理由,也得放棄專利讓各國大量生產,所以實際帶給公司的獲利並沒有想像中高。

藥品的中間商、供應鏈、物流業者,一開始因院所備藥而業績增長,但隨之而來的,恐是因整體需求減少而帶來的業績下滑。而實體(bricks-and-mortar)藥局可能會大量關店。

現在美國醫藥產業,面對兩個問題,第一是「何時能回復到正常狀態?」這個答案,可能兩個月,或是更久;第二是「疫情危機能否重塑美國的醫療產業」。

這裡,作者用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And will the crisis reshape the industry, which is bigger and more Byzantine than in other rich countries?

(Byzantine = 拜占庭式的 ?是有點像「華而不實」、「大而無用」的意思嗎?)

*補充:網上專家補充,Urban Dictionary 對 "BYZANTINE" 的解釋是:高度複雜的或錯綜複雜的意思。

醫療保險業者,可能會透過併購的方式,度過難關,所以大者恆大,寡占的結果,是否會讓醫療產業的一些不公平現象被放大…?

所以,針對第二個問題,作者的結語很耐人尋味:「Those on America’s left who see the crisis as a chance to reform what they see as an unjust system, which charges more than other rich countries for worse health outcomes, may be disappointed.

Investors who hold their nerve for the next year or two might not be.

我一直很喜歡經濟學人那種「點到為止」的知性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