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

讀與寫,就如吸與呼

 


論文,擠不出幾個字,最可能的原因,不是在「寫的能力」,而是在「讀得太少」。

一篇論文,特別是Introduction與Disucssion部分,本就不能憑空腦補、瞎扯,要有根據、有所本。最理想的狀況,是先大量閱讀後,將相關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之後,再回到自己的主題,鋪陳好大綱。最後,在大腦中,提取過去文獻中,散落在多篇先前論文的知識片段,用自己的話講出來,並將之拚湊成自己論文的血肉。

講得low一點,其實就是「這邊抄一點」、「那邊抄一點」,文章就寫出來了。不過,這裡的「抄」,是很有技巧的抄,重點是「用自己的話」把事情重新講一遍,這樣子才不會落入抄襲的嫌疑當中。

大量閱讀,是研究者的基本功,就像運動員的重量訓練一樣,是不能中斷休息的。針對自己的研究領域,可以先篩選出4-5本target journal,定期追蹤。適合的方法,包括訂閱journal的出刊通知,有空就打開來,看看最新這期的journal,刊了那些文章。可以先只看標題,把標題掃一遍,若遇到有興趣的,再點入看摘要,更有興趣,就下載全文,好好閱讀。

也可訂閱Pubmed針對某個搜尋strategy的每週更新,這部分的操作技巧,可以參考這篇。近來,我也會在Twitter上,追蹤一些大師們的帳號,看他們不定期分享推文,自己也可以留言跟它們討論,增近自己與大師們的交流。

讀與寫的關係,就如吸與呼一樣。

另外,在閱讀的部分,我自己的經驗是,重要的論文,特別像是review article,常常要看到第二遍、第三遍,才會讀出其中的興味來。有時,在好幾個段落當中,就是那少數幾句話,特別有意思,值得再三玩味。

最後,分享一些小技巧,以增進時間的運用效率。例如:看書時,刻意把手機放在離身體遠一點的地方,讓手機不能如此容易拿到手,甚至把手機的網路關掉。這樣,自然就比較不會分心去滑臉書、LINE,看訊息等。

看臉書的動態時報,看同溫層po文幹剿某人,看各種有趣影片,有時會讓自己沉溺在釋放多巴胺的刺激、欣悅感當中,而且很容易成癮。生命誠可貴,實在是不宜將太多時間浪費在此。在網路上跟陌生人吵架,就更是非常不必要,有心的話,不如在真實世界裡,多跟身邊的人溝通,交換價值觀,與情感交流。

個人發現,滑手機網路成癮,有個減敏的方法,就是使用傳統的白紙跟筆,隨意寫寫,寫下自己的想法,或是畫畫流程圖,釐清複雜事物之間的一些關係。實體紙張的觸感,寫起字來的感覺,有時還蠻紓壓的,可幫助沉澱興情,凝聚一些開創性、有意義的想法創見。這些都是「寫」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