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門診,大約1/4的病人有糖尿病。
我們神經科的診間,恰好在糖尿病衛教室隔壁,所以糖尿病人可以很順、很自然地,先到衛教室接受衛教,再進我們的診間看診。
越來越覺得,看糖尿病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們的糖尿病人,大多有中風病史,就是過去曾有ASCVD。選擇有CV benefit的糖尿病藥物,非常合理。把HbA1c好好控制達標,非常重要。,
但也要考量病人的個別狀況。例如:年紀太大的,預期餘命不長的,已經臥床需要鼻胃管灌食的,或合併嚴重失智的,其HbA1c,似乎就不必強求,一定要達標。
其次,是病人的用藥習慣。例如:其他藥物的給藥頻次,都是BID,那麼糖尿病藥,最好也是搭配BID,比較好記。還有,病人對針劑的接受度如何?一般來說,若之前已經有再打胰島素的,對同樣是注射劑型的GLP-1 RA,接受度就會比較高。
個人的一些經驗,感覺病人最在意的,往往是藥物的副作用。畢竟血糖高,病人一時都是無感。而眼前的這些藥物,都是要長期使用,副作用若出現,可能會影響日後病人的醫囑遵從度。有時,好像寧可藥物副作用少一點,比較沒效沒關係。而不要那種藥物很有效,但是副作用也可能比較強。
最後,是醫師端的問題。例如:手頭上,自己醫院擁有的武器為何?例如:我們醫院的SGLT2 inhibitors當中,偏偏就沒有empagliflozin。還有健保給付規範,醫院總額與藥費限制等醫療經濟學問題。
越來越覺得,自己很喜歡擔任一個家庭醫師的角色。把眼前的這位糖尿病人,他的各種指標,希望能夠幫助他們達標。有時,若遇到能夠溝通,吸收能力良好的病人,給予妥善的照護,指數都達標了,彼此就都會很有成就感。它們也會再介紹自己的親朋好友來給我看。
這跟年輕時,在急診衝鋒陷陣,與急性中風近身搏鬥、分秒必爭的經驗相比,又像是另一個不同的風景了。現在的我,覺得我們可以儘量把risk factors做最好的控制,避免未來發生再度中風,或是其他的MACE,或是腎功能惡化要洗腎等。預防勝於治療,這樣子長期積累的incremental care,應該也是很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