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2年1月31日 星期一

Frontiers in Neurology的後台

 

Frontiers in Neurology這本期刊,之前曾傳出一些爭議,可詳見蔡校長的文章:Frontiers 系列期刊,值得我投稿嗎?

目前,我從後台這邊,可以看到出版社的一些措施,感覺他們蠻努力要避免爭議的。

當作者把文章投過來之後,出版社會先進行一個AIRA的quality檢查 (詳細說明)。

其內容包括:

重複投稿。

剽竊檢查(包括抄襲別人或自我抄襲)。這部分,主要是用iThenticate的軟體,去檢查text overlap的程度。

文法檢查。

隱私權、研究倫理。

利益衝突。

爭議性議題 (我猜,大概是有關性別、種族歧視類的)。

但有些部分,例如Scientific integrity,就需要編輯去詳查。例如,我之前處理一篇武漢某大醫院投稿的COVID-19文章,但其主題跟之前登在Stroke上面的某一篇文章,實在是非常類似。後來我發現,是同一間醫院的不同部門,用幾乎同一群病人的資料,企圖再發一篇。

我注意到這件事情之後,有去信給雜誌社的編輯部。他們有負責的一位PhD幫忙檢查,確認後,真的如此。於是我們就給他退稿了。

雜誌目前有比較完善的退稿機制了,不像以前那麼誇張。有改進,也是要給人家肯定的。

2022年1月30日 星期日

OA期刊的RT運作模式

 

RT (Research Topic),是一些OA期刊的營運模式之一。

主要是期刊會主動找一些論文發表多的作者們,洽詢其有無意願組一個自己的Research Topic。通常,會需要幾個志同道合的作者共同來經營。

例如2020年,COVID-19剛大流行的時候,我與宋昇峰醫師等人,在Frontiers in Neurology這本期刊,創了一個相關的RT,主題是:Consequence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Care for Neurological Conditions。當時的初心,是想探討COVID-19對神經科照護的影響,特別是腦中風。

因為搭上COVID-19的順風車,所以收到了不少投稿,最後刊登了近80篇文章。

對期刊出版商來說,這樣子的模式,可能可以多收納一些文章,對營運有幫助。

RT的負責人,可以過過當Editor的癮,而付出的,可能是自己的人際網路與人脈存摺。例如:邀稿、找人審稿,都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耐心,去經營維持。如果本身已經有很好的國際學術網絡,這個RT應該會是個很好的發展平台。

像我最近,就鎖定邵時傑藥師、黃暉凱醫師等人,擔任guest editor,所建立的一個RT:Diabetes and Osteoporosis: Real-World Evidence Focusing on Pharmacotherapies。因為我手上,剛好有一個osteoporosis的相關研究計畫,希望可以有機會,刊登在這個RT與期刊上 (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

2022年1月28日 星期五

OA期刊的優勢

 

離開醫學中心之後,赫然發現,要找期刊全文,不是這麼方便。OA期刊,對讀者來說,第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免費下載PDF全文電子檔。

容易取得,就方便閱讀與日後引用。例如我這篇NHIRD的review article,在2018年,被刊登在一本OA期刊~ Clinical Epidemiology (連結),根據Google Scholar估算,目前已被引用超過300次。

此外,傳統醫學會的期刊,對文章的novelty,可能會有比較多的期待,所以有些重複前人研究的文章,比較不受她們的青睞。但OA期刊就不同,例如Frontiers in Neurology,Stroke Section的主編Baron,就告誡我們這些副主編說:

"Please note that lack of novelty is not a criterion for rejection, unless it is “textbook knowledge”. Indeed, replication studies can be important to establish previous observations and to contribute to meta-analyses."

缺乏novelty,並非退稿的理由。有更多的舞台,能夠呈現自己辛苦換來的研究成果,或是讓新進的研究者,也有機會發表論文,這對做研究的人來說,實在是很大的福音。

個人覺得,OA期刊,與傳統醫學會期刊,就像債券與股票,各有優缺點,各有其存在的價值,他們都是我們學術「資產配置」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只要我們能深切體悟,其自身特殊的優缺點,再根據我們手上的素材,選擇了適當的期刊,去投稿。如此,便能最大化我們的學術產出,

2022年1月27日 星期四

OA期刊之侷限


OA期刊,在競爭飽和的學術市場上,能夠提供後進新秀,一個很好的舞台與機會 。

但日前,看到臉友分享他投稿某知名OA期刊的悲慘經驗:臉書連結。

我自己也是在某OA期刊擔任associate editor (連結),根據我的一些經驗與觀察,歸納一下OA期刊的侷限性如下。

問題的癥結點,在於OA期刊的人際連結太弱,有別於傳統學會期刊的人際強連結。

學術,就是一個個的小圈圈,裡面有其生態鏈與金字塔,掌握話語權與資源分配的,就是那幾個。如果,今天我們學會的大老,他是主編,他委託我審稿,我一定不會拒絕,我一定會好好表現,希望給大老一個好的印象。

OA期刊,可能比較不容易請到傳統學會的大老來擔任主編,或是大老對這些OA期刊的編輯任務,可能沒有忠誠度,畢竟沒有增加太多credit,也沒有實質收入。所以,期刊對他們也沒有約束力,審到一半,主編失聯落跑,好像也沒辦法,只好找下一個。

就算有主編願意處理,但找reviewer又是另一個頭痛項目。OA期刊,應該會越來越難找reviewer,那是一個心態問題,錢,是你們期刊出版社在賺,我花時間幫你們review,我到底得到甚麼?所以主編只能將就將就,有人願意審稿,就要偷笑了,哪能管審稿的品質呢?對照剛剛我說的,傳統期刊與大老的例子,局勢看起來就很明顯。

解方呢?我覺得OA期刊,應該要給高品質高效率的reviewer,一些實質回饋,例如reviewer以後投自己的文章,刊登費打個八折,這樣子互惠互利,OA期刊的review才能維持一定的品質與效率。

2022年1月26日 星期三

運動、健身、一點想法


每年,看醫院為員工測體適能,那種景況,實在慘。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人,硬要他仰臥起坐、登階,累到歪腰。

有一年,我真的看到某位院內同工,做完體適能測驗後,整個血壓飆高、臉色蒼白,好像快要syncope了。這樣子急就章的測驗,好像反而對身體有害。

不只減重跟投資理財很像,我覺得運動跟投資理財也很像,要用對方法,要持之以恆,也要平衡與分散風險。

跟理財一樣,運動、健身,都有很多偏方。幸好,我們是學醫的,對解剖學、生理學等,都有些基礎知識,不然坊間很多似是而非的健身方法、理論,有時不察誤信照做,後果可能不堪設想。但無論如何,找到合適的專業教練,親身實際指導,這是非常重要的。

持之以恆,是讓身體維持一定的體能,讓身體素質持續成長。切勿斷斷續續,休息過久,又因為罪惡感而加倍練習,結果導致受傷。

運動,或多或少都會伴隨著運動傷害,如果有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定期給予身體檢查、保養,太緊的筋路,給予放鬆;快要受傷的部位,給予修復,指導正確動作,避免嚴重受傷,中斷運動練習,這樣就非常理想。

平衡的概念,在於我們是一般人,運動是為了健康,不是為了比賽,或是為了表演肌肉。所以像重訓這類的活動,最好是像ETF、資產配置一樣,把可以練的部位,都練一練,特別像是斜向動作的肌肉群,比較少練,但就像債券一樣,要加減配置一點,偶爾也練一下,以免「不平衡」,日後,若遇到某些特定動作,容易受傷。

我這一輩的人,很可能平均壽命都會活到90多歲,像退休資產規劃一樣,我們應該趁年輕的時候,多累積自己的身體資本,讓自己在退休後,仍保有健康、堪用的身體,不會失能,獨立自主,這樣生活品質才會好。

2022年1月25日 星期二

失智症合併行為精神症狀

 

失智症病人的家屬,最困擾的,就是其行為神經症狀 (BPSD)。舉凡睡眠障礙、躁動、暴力攻擊、幻覺、妄想等,不僅非常地困擾照顧者,對臨床醫師來說,也是非常棘手、困難治療。

P奶奶,是一位97歲女性失智症病人,其主要照顧者是外勞,還有一位66歲的女兒,是一位還在基層執業的藥師。P奶奶家住在台南東區,女兒則是住高雄、在高雄上班,有空就會來台南看奶奶。

在去年,P奶奶曾有一度BPSD很嚴重,我給予Seroquel治療之後,明顯改善而停藥。

今年初以來,P奶奶的BPSD又再度發作,這次藥物治療效果,就沒有那麼理想。女兒常跑到我的門診,跟我討論藥物的使用,還有諮詢相關問題。

女兒很用心,她有一本很像病歷的筆記本,字跡娟秀地,記載P奶奶每天的狀況,包括血壓、體溫,發生的症狀,用藥的種類、劑量等,很像護理紀錄。

她也會很細心地去觀察P奶奶的身體狀況,例如她發現,當P奶奶的牙齒發炎,精神症狀就會更嚴重,讓她吃點抗生素,發炎改善,精神症狀就會改善。

有時,P奶奶半夜不睡覺,女兒還需要從高雄開夜車上台南,去安撫P奶奶,也讓外勞能夠喘息。天亮後,再開回高雄上班。最近基層診所施打疫苗,人數眾多,因此,女兒的工作量也非常大。

女兒說,每當奶奶很躁動的時候,她餵她吃了各種藥物仍無效,最後只好擁抱她,把她當作孩子一樣安撫,希望能夠減緩其躁動,有時候還蠻有效的。

我深深覺得,一位66歲的人,能夠一邊工作,一邊如此照顧自己的母親,實在是非常不簡單!

2022年1月24日 星期一

台南急性中風轉診系統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前陣子,成大中風中心,開發了很好用的急性中風轉診系統。今天晚上,我剛好遇到一位疑似大血管中風的病人,打完血栓溶解劑之後,轉送成大進行EVT的術前評估。

個案要輸入的資訊不多,僅包括年齡、性別、發作時間、NIHSS、給予血栓溶解劑時間與劑量等。

很方便的是,可以直接連結對方醫院的值班醫師手機號碼,一鍵按下,就可以跟對方的醫師通電話聯繫,省掉透過兩家醫院總機,層層轉接的時間浪費。這功能真是讚!

感謝成大醫院中風中心,開發這麼好用的轉診系統,這實在是台南中風病人的福音啊!

2022年1月23日 星期日

飲食減重

 


之前,我發現,投資理財,跟飲食控制減重,有許多雷同之處。

臉書發文連結

除了記帳、計算卡路里,這點基本功的雷同之處外。我最近又想到另一個共通點,就是均衡飲食 vs. 資產平衡配置。

為了瘦,就不吃澱粉,這樣好像不見得好。為了增加報酬,把資產100%都配置高風險資產,或把資產都換成目前最熱門的飆股,這樣子也不見得好。

我自己的經驗,是極端、純粹的飲食方法,就算一時見效,也無法持續長久。

而每當與家人用餐,與同事聚餐,總會有各種無法堅持飲食控制的時刻。若總是堅持己見,會讓自己變得與眾人格格不入,很囉唆、不好相處。

解決之道,是把時間區分成:努力時刻 vs. 放鬆時刻。在合適的時間點,例如平日上班日的午餐,就好好按照自己的想法,飲食控制。但週末假日、特殊場合、特殊節日,就好好休息放鬆,別人吃甚麼,我就吃甚麼。

如此均衡飲食,伸縮自如,不走極端,減重後,應該也比較不會復胖。而且,自己也能接觸到各種的食物,人生,可能會因此而比較快樂。

2022年1月22日 星期六

鋁棒換木棒

 

學生時代的印象,棒壘球都是使用鋁棒。但近年來我發現,青棒開始有木棒組的比賽,甚至連一般人休閒的慢速壘球,也都改成木棒。

其原因,據說是因為之前鋁棒的材質,日新月異地快速進步,擊出去的球,越來越強越遠,造成守備的球員受傷,有安全上的疑慮,所以才逐步改成木棒。

我覺得這個例子很有趣,一個產品,因為功能改善、進步太多,導致這個產品被換掉、被下架,再也沒有人要購買。也為相關鋁棒的廠商感到傷心,這樣子是否會導致許多廠商關門大吉?

是否在其他的領域,也有類似的現象?我自己是一時想不到。

因為大環境劇烈改變,導致「時代的眼淚」,我經歷過的,包括有醫療影像的電子化,以往傳統的放射看片箱、膠片等,都漸漸變成骨董被淘汰。

錄音帶被CD取代,用鉛筆修理錄音帶磁帶脫落的經驗不再。

錄影帶,不管是大帶小帶,也因為CD的出現,都被淘汰了。跑車型的倒帶機,就像恐龍一樣絕跡。

CD,後來也被MP3電子檔取代,MP3被YouTube取代。

還有,像映像管的電視、電腦螢幕,被LCD取代。

以上,都是因為新的技術更新、更輕巧、更好,因此取代舊的技術。但鋁棒被木棒取代的例子,卻是鋁棒變得太好用了,才因為安全等理由被淘汰,實在蠻值得省思的,有時,有些事情可能是過猶不及。

PS. 李伯鋒鋒哥提供回饋:運動上的例子不少喔! 因為成績太耀眼,國際游泳總會在2009年7月宣布,自2010年起全面禁用高科技的鯊魚泳裝…

馬拉松界王者的「跑鞋爭議」!究竟是選手自己強?還是靠「科技作弊」?

蔡依橙蔡校長則說,想想健保資料庫論文的例子!

2022年1月21日 星期五

SGLT2i 慢性腎病 (以Canaglu為例)



分享一個我最近的住院病人:

79歲男性,大約兩週前,早上在公園運動的時候,突然右側肢體乏力,由119人員送至本院急診。因在黃金時間內,急診醫師緊急會診我,評估後,懷疑急性缺血性中風,給予病人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之後轉加護病房住院。24小時後,追蹤腦部影像學檢查,發現無腦內出血,但有左側視丘梗塞。之後,病人病況穩定,轉到普通病房繼續治療。

病人過去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慢性腎病(第三期)、冠狀動脈疾病,其長期慢性病用藥包括:

Bokey 1#QD。

Mevalotin (40) 1# QD。

Sevikar (5/20) 1# QD。

Novonorm (1) 1# BID。

這次的抽血數值為:HbA1c 7.5, eGFR 36.5, LDL 71, UACR 1038。

目前,病人仍住在本院的PAC (post-acute care)病房復健中,病況平穩,住院期間的血糖監測大約146-164 mg/dL左右。考量病人有established ASCVD (中風)與糖尿病腎病,給予病人Canaglu (100) 1# QD,兼顧血糖控制與腎病控制。

根據CREDENCE(Canagliflozin and Renal Endpoints in Diabetes with Es- tablished Nephropathy Clinical Evaluation)研究結果,針對有第二型糖尿病併發腎病變的病人(eGFR介於30到90mL/min-1.73m^2,有蛋白尿[UACR介於300到5000mg/g]),每天一次100mg的Canagliflozin,可以有降低腎病變惡化的好處 (包括減少病人發展到末期腎病變,肌酐酸濃度倍增至少30天以上,或者因為腎臟或心血管疾病死亡。),腎病變風險下降30%(HR: 0.70, 95% CI: 0.59-0.82)。

詳見糖尿病筆記

糖尿病合併慢性腎病的病人,不僅容易中風,中風後給予靜脈血栓溶解治療後,又容易發生腦出血之嚴重併發症,在臨床上本是一難以處理的特殊族群。現在,有適合的藥物,可以同時控制血糖並延緩腎功能惡化,實在是這類病人的福音啊!

 Disclosure: I have no conflict of interest.

2022年1月20日 星期四

SGLT2i 慢性腎病 (以Forxiga為例)

個案#1

64歲男性,10多年前曾經中風過,恢復良好。另有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病等潛在慢性病。原本長期在奇美神內林主任門診追蹤,其慢性用藥有:

Bokey 1# QD

Tritace 1# QD

Januvia 1# QD

Glucophage (500) 1# BID

在奇美醫院最近一次的抽血數值為:eGFR 71.8, CrCl 59.46, GluAC 107, LDL 87。

因病況穩定,病人的家又離我們醫院比較近,因此,奇美林主任建議他就近來新樓醫院,找我看診追蹤拿藥。 

穩定拿藥一陣子後,抽血發現:eGFR 80.0, GluAC 115, LDL 83, HbA1c 6.3, UACR 142。考量此病人,應該是糖尿病合併慢性腎病第二期,將其Januvia與Glucophage改成Xigduo (10/1000) 1# QD,一來,病人所有用藥的頻次,都改成了QD,方便其記憶,應可增加服藥順從性;此外,也可以藉著其中dapagliflozin的成分,改善其腎功能(蛋白尿)。

根據DECLARE–TIMI 58的研究結果顯示,「已知有心血管疾病或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CCr>60mL/min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次要分析,使用Dapagloflozin相較於安慰劑,減少了47%腎病變惡化風險(40%腎絲球過濾率減少,末期腎病變或是腎病變死亡等綜合事件)。」

(詳見糖尿病筆記)。

個案#2:

47歲女性,4年多前,曾經中風過,之後恢復良好。另有慢性腎病與糖尿病。最近一次抽血數值:HbA1c 6.9, GluAC 119, Crea 2.0, eGFR 28.4, UACR 315, LDL 97。

今天,我新給予Forxiga 1# QD,希望可以兼顧血糖控制與腎病控制。「DAPA CKD研究,收納病人18歲以上,有慢性腎病變,包含腎絲球過濾率在25到75/min/1.73m^2,UACR在200到5000mg/gm。使用Dapagliflozin降低39%主要預後的風險(HR: 0.61, 95%CI: 0.51-0.72, p=0.000000028)。這裡的主要預後包括腎絲球過濾率持續下降50%以上,或是末期腎病變,或是腎病變死亡,或是心血管死亡。」

(詳見糖尿病筆記)。

個人心得:使用時機,需符合臨床試驗的收案標準,且HbA1c不要太高,這樣就沒有並用其他降血糖藥物的困擾(例如:DPP4i),不會違反健保給付規範。

Disclosure: No conflict of interest.

2022年1月19日 星期三

九份子

 

(註:圖文不符,此為示意圖)

一位男性藥商主管B,年紀跟我差不多,今天,是他們公司邀請我,到安南區某里的活動中心,跟社區的老人講解失智症。

B載我去演講,路上,有經過九份子重劃區。這地區,我學生時代,都還是魚塭。現在已經填平,蓋了許多房子、大樓。

B他平時都有在注意,有在看房子。他跟我分享,最近台南的房價飛漲,建商、投資客,各種花招,各地建案的行情,很後悔當初沒有買,…等等。

對一般上班族來說,房子,大概是一輩子買得,最貴的一件商品。我很幸運,2004年,用很便宜的價格,買下了目前我住的透天。之後,曾考慮想要換屋,但都覺得房價一直漲,買不下手,只好作罷。

後來,我們家附近,陸續有許多重大建設,而且生活機能實在方便,所以也很慶幸,當初自己沒有匆促換屋,增加自己的負擔。

跟股票投資一樣,股市在低檔時,不敢買;房價在低檔時,不敢買。重劃區蓋好時,懷疑這裡真的可以發展起來嗎?不敢買。等到房價一飛衝天,才在追高、後悔。或是勇敢入主,卻判斷錯誤,房價遲遲沒有上漲,導致套牢。

通常,別人都是有賺錢,才會拿出來講。沒賺錢的,不會講。

對上班族,或是專業人士來說,房子,還時自住為主,要拿來投資,款項太大,交易過程耗時,而且我們也不太能夠有第一手的資訊,很容易變成別人收割的韭菜。

倒是該了解,台南房價上漲的根本原因。個人感覺,跟南科、台積電,脫離不了關係。聽說,台積電未來幾年,陸續要在台南設廠,以後會超越新竹。在地的成大,甚至其他的大學,這幾年的畢業生,只要是相關科系,就業與薪情,應該都會很不錯才對。

相關連結

未來10-20年,讀理工科,到台積電或相關產業去上班,大概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是很明顯的一個大方向,如果我現在是高中生,這應該會是我的第一志願。


2022年1月18日 星期二

害怕過年

 

自從我進入臨床工作開始,我就越來越討厭農曆新年。

農曆年假前,總覺得不管是病人,或是自己,都會瀰漫著一種焦慮。病人會擔心沒藥,會擔心自己沒辦法出院,過年期間得待在醫院住院。而年假期間,我也會擔心住院的病人,所以得跟同事互相cover,輪流來醫院查房。

農曆年值班,也是心驚膽戰,總擔心忙不過來,擔心其他專科、次專科無法支援,擔心不完的事情。

聽到那種國語的新年歌,咚咚咚鏘,新年到,洗腦的旋律,就覺得更煩更討厭。

以前還有還有那種,趁過年從國外回台灣,來醫院看診,要求馬上檢查的,也是很令人頭痛。

以前沒概念,現在大概知道,為什麼過年期間會特別忙,除了門診休息沒看診,主要是人際互動多,造成流感等呼吸道病毒疾病傳播,在年老體弱的個體,可能會引發肺炎,甚至流感也會引發心血管疾病的併發症。

在疫情之前,也有很多人流行過年期間出國,那個機場人擠人的景象,逃難般的旅遊品質,也是很不好的回憶。

我好像是那種習慣規律的人,過年會打亂我的運動、各種生活作息,等以後孩子大了,我一定要想辦法錯開過年的時間,讓自己清閒一點。

2022年1月17日 星期一

糖尿病新藥 重點整理

 

GLP-1 RA之給藥頻次:

每天一次:liraglutide、lixisenatide。

每週一次:albiglutide (似乎未上市)、exenatide (extended release form)、semaglutide (subcutaneous)、dulaglutide、efpeglenatide。

能夠顯著減少3-point MACE者:liraglutide、semaglutide (subcutaneous)、dulaglutide、albiglutide、efpeglenatide。

其中,針對MACE的細項,liraglutide主要是減少cardiovascular death、albiglutide主要是減少myocardial infarction、semaglutide (subcutaneous)、dulaglutide主要是減少stroke。


SGLT2i與GLP-1 RA,除了糖尿病降血糖之外,美國FDA核准的適應症:

Empagliflozin:在type 2 diabetes減少cardiovascular death。

Liraglutide、semaglutide (subcutaneous)、cangliflozin:第二型糖尿病合併established CV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病人,減少MACE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

Dulaglutide:第二型糖尿病合併established CVD或多重CVD危險因子病人,減少MACE。

Dapagliflozin:第二型糖尿病合併established CVD或多重CVD危險因子病人,減少HHF (hospitalization for heart failure)。另外還有:在HFrEF (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病人,減少HHF或CVD相關死亡 (不管有無糖尿病)。


最後,要特別注意低血糖,雖然SGLT2i、GLP-1 RA,跟安慰劑相較,都不會增加嚴重低血糖 (severe hypoglycemia),但若與insulin、sulfonylurea併用時,還是要小心。

根據LEADER trial的經驗,發生嚴重低血糖的病人,短時間之後,很可能會發生MACE、cardiovascular death、all-cause death。

所以HbA1c的目標,還是要個別化制定。

2022年1月16日 星期日

藥物治療學 共情學習 癲癇

今年的藥物治療學,癲癇的部分,成大藥學系的賴嘉鎮老師,與幸㚬、敬堯兩位助教,用心地安排了一個「共情學習」的教學活動。

藥學系的學生們,雖然上過課,聽過癲癇的臨床表現,還有琳琅滿目的抗癲癇藥品,但是比較沒有機會,去接觸到實際的癲癇病人。

癲癇,是個需要長期藥物控制的慢性疾病。癲癇病人,很多都還在工作,疾病本身,也常常會造成病人個人、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衝擊。

這次,我們透過黃欽威主任的介紹,找到了一位病人、一位家屬、一位醫師。

課程的進行,是採用訪談的方式,由同學們預先討論設計問題,經過預先排練流程後,在課程當天,對那三位邀請來的外賓,進行訪談。

病人的工作是拍電影,要常常熬夜趕工,如何作息正常、按時服藥?

病人說他最近被開立一種新藥,吃了以後,都會像喝酒一般,感學很放鬆,輕飄飄的,那是甚麼藥?

家屬照顧患有癲癇的爸爸,很擔心他除了抗癲癇藥品,還有很多其他慢性病,都要按時服藥,很擔心藥物交互作用,怎麼辦?

最後一位醫療人員,是一位神經內科的住院醫師,他本身也是癲癇病人 (他的故事連結)。如何面對他人的異樣眼光,克服本身的疾病,扮演好自己的醫師角色?

整節課,進行的相當流暢。同學分工進行,除了訪問者,還有主持人、攝影、音樂等。我與賴老師,第一次採用這樣子的上課方式,也很感謝助教們的全力協助,我們都是在做中學。

若有不足的地方,大概是同學訪談的部分當中,藥物相關的部分,應該還可以再增加一些。還有,有些同學的講話聲音比較小聲,而個性可能比較內向害羞,所以訪談會有點冷場。這是我們下次可以再改進的地方。
(紫色,是關懷癲癇的顏色。當天,賴老師特別為全部的人,都準備一個紫色的口罩,作為"dress code")。





2022年1月15日 星期六

糖尿病、運動、其他

 

我特別感興趣的,是運動的部分。根據ADA 2022年的Standards of care,有關physical activity的建議如下:

成年糖尿病人,每週應該參與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至強度的有氧運動。應分散在至少3天/週,而且不要連續超過2天沒有運動。

對於較年輕或是身材適中的病人,時間短一些的高強度或間歇性運動(至少75分鐘/週),也許試適當的。

成年糖尿病人,每週應該參與2-3次的阻力運動 (resistance exercise),在非連續的日子 (nonconsecutive days)。這點,感覺需要很大的毅力。

成年糖尿病人,應儘量避免久坐的生活型態 (sedentary behavior)。若坐超過30分鐘,應該要起身動一下,以改善血糖。

年老的糖尿病人,則建議每週2-3次的柔軟度與平衡訓練。 

而根據AHA 2022年的相關Scientific Statements,如下圖:

SDoH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包括Education、Environment、Social and community context、Healthcare access and quality、Economic stability,也是糖尿病照護當中,很重要的一環。

有多重要呢?原文如下:

「Clinical care and treatment accounts for 10% to 20% of the modifiable contributors to healthy  outcomes. The other 80% to 90% are the SDoH, which includes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socioeconomic factor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racism, which have been recognized to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CVD and T2D and their outcomes...」

臨床的照護,只能解釋10%到20%的outcomes,剩下的80%到90%,則是靠SDoH來解釋,像是健康相關的行為、社會經濟因素、環境因素、種族等。

可見 SDoH相當重要。


2022年1月14日 星期五

他交代的事

居家醫療,有組病人,是一對夫妻,住在孔廟附近的巷子內。

阿媽有高血壓與小中風病史,病況穩定,長期居家醫療,開藥治療。阿公有失智與癌症,在生命的後段,身上有胃造口、膀胱造口,而且身體有多處傷口,長久不癒,需要每天換藥。後來,阿公採用居家安寧的照護模式,去年底,安祥地離世。

今天,我跟護理師到家裡看阿媽。感覺阿媽還是很想念阿公,講著講著,眼眶就泛淚。

阿媽說,阿公臨走前幾天,曾經跟阿媽交代過,如果他先走,要把他火化,採樹葬的形式,以後阿媽走了,也要火化,葬在他的身邊。
阿媽又說,之前他們是媒人介紹的,他們結婚63年。阿公年輕時,是機械工程師,阿媽在合作社上班。

阿公不擅言詞,但個性很好。喜歡找新的路,騎車載阿媽到處玩。

阿媽指著窗外的腳踏車,她說,那是她的嫁妝。

雖然年代久遠,表面有生鏽。但腳踏車優雅的外型依舊,靜靜地訴說著,當年,那對年輕夫妻,相處的甜蜜時光。彷彿看到,阿公騎著腳踏車,載著阿媽去兜風…。

2022年1月13日 星期四

AHA 第二型糖尿病 Scientific Statement

 

最近,AHA針對第二型糖尿病人的心血管危險因子控制,出了一篇Scientific Statement,趕緊來拜讀一下。

要如何降低心血管風險,除了血糖控制,還包括血脂、血壓、抗血栓藥物。裡頭也提到,有關心血管疾病的篩檢、生活型態改變、社會因素、族群間的健康不平等…等諸多面向,非常完整。

糖尿病藥物治療部分,主角還是在SGLT2 inhibitors與GLP-1RA。其中,有關SGLT2 inhibitors降低心血管風險的可能機轉,如下圖:

而GLP-1 RA部分,其潛在的間接心血管作用,則如下圖:


我有注意到一個最新的GLP-1 RA,efeglenatide,它的CV outcome trial,是AMPLITUDE-O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arallel-Group, Multicenter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fpeglenatide o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at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trial,發表在2021年的NEJM。其收案條件,包括:Age ≥18 y with CAD, ischemic CVA or PAD, or age ≥50 y (M) or 55 y (F) with CKD (eGFR 25.0–59.9 mL/min/1.73 m^2) and ≥1 CV risk factor。一共收案4,076位病人,其baseline HbA1c = 8.9,在中位數追蹤1.8年之後,efpeglenatide可減少27%的three-point MACE (HR = 0.73 ; 95% CI = 0.58-0.92;p = 0.007 for superiority)。

其中,non-fatal stroke並未能顯著的減少 (HR = 0.80;95% CI = 0.48-1.31),但可以減少heart failure hospitalization (HR = 0.61;95% CI = 0.38-0.98)與renal outcome (HR = 0.68;95% CI = 0.57-0.79)。

學海無涯,AHA這份最新的Scientific Statement,值得這幾天好好細讀一下。






2022年1月12日 星期三

腦中風學會的糖尿病指引 (VI)

 


根據ADA最新的建議,針對有established ASCVD的糖尿病人,藥物治療部分,建議優先選用「有心血管實證的SGLT2 inhibitor,或是GLP-1 RA」,而且,似乎不一定要先用metformin。

圖片來源:劉漢文醫師

其中,有心血管實證的SGLT2 inhibitor,包括empagliflozin、canagliflozin。有心血管實證的GLP-1 RA,包括dulaglutide、semaglutide (注射型)、liraglutide。

也可詳見ADA整理的表格:
或是參考余宜叡醫師整理的這個表格:
網路上,有這些熱心醫師的整理相關資訊,感覺查詢起來,非常的方便好用。




2022年1月11日 星期二

中風病人,糖尿病的治療目標

 

根據2021年AHA/ASA有關secondary stroke prevention的指引,中風病人若合併糖尿病,在中風急性期之後,把HbA1c降低到7%以下,是否能減少再度中風,目前未知 (Class of Recommendation: 2b; Level of Evidence: B-R).

而根據2022年ADA的糖尿病Standard of Care指引,糖尿病人若合併中風,其Patient characteristic / Health Status有很大的機會,是屬於Complex / intermediate (「中風」被歸類為 coexisting chronic illness之一),若包含中風,病人總共有 ≧ 3個的coexisting chronic illness,像是:hypertension、chronic kidney disease stage 3-5,則被歸類為"Multiple" coexisting chronic illness,其合理的HbA1c目標,是設定在<8.0%。若病人合併有ADL impairment,或是mild-to-moderate cognitive dysfunction,其HbA1c目標,也是設定在<8.0%。

而根據下表推斷,若屬於嚴重中風,poor functional status,且有significantly reduced life expectancy,那麼,治療的目標,就不是看HbA1c,而是把重點放在「避免低血糖」。

其他,像是Fasting glucose、Bedtime glucose、Blood pressure、Lipid等數值的goal,也很值得我們參考。





2022年1月10日 星期一

減重人生

 


最近,被加入硫酸校友社團,也重溫了2018年那時,加入第一期的蔡醫師線上減重班的許多回憶。例如:下載MyFitness App,登記每天吃下去的熱量,還有蛋白質、脂肪、碳水的比例。每週回報體重,並接受硫酸的洗禮…。

減重健身,跟投資理財,有好多類似的點喔!理財的第一步,也是記帳。我們也要記得定期檢查自己的資產配置,做好股債再平衡等。而且,在市面上,有關減重跟投資,也都充滿琳瑯滿目的花招、偏方。

人性,都希望自己馬上變瘦,希望自己能馬上致富。但無論如何,還是要回到科學與實證,用對方法瘦身,才能瘦得健康,瘦得持久;用對方法投資理財,不躁進,才能追蹤市場報酬,累積自己的資產。

人性,也總希望可以得到一個quick answer,一個很fancy的概念,像是你只要怎樣怎樣,就會馬上變瘦;你只要買哪隻股票,就一定會賺錢。結果,往往讓自己受騙上當,變成韭菜,變成待宰肥羊。一個知識體系,總需要慢慢積累建立。而有價值的知識,往往乍聽之下,會感覺沒什麼。

個人目前的心得感想,是覺得減重是為了自己的健康,肥胖跟很多疾病都有關係,除了心血管疾病,甚至跟胃食道逆流也有關。了解健康飲食的基本原則,用符合科學的方法,來健康地瘦身,這是我上蔡醫師課程的最大收穫。

現階段,我更希望透過重訓的教練課,強化自身的肌力,讓身形看起來更挺,穿衣服會比較好看。飲食的部分,若自己一個人吃的時候 (例如平日上班時候的午餐),就儘量簡單,採高纖高蛋白低碳水。而晚餐跟老婆吃飯時,或是假日跟家人外出用餐,就隨意隨興,免得掃興沒朋友。希望增肌減脂,而且長長久久,不再復胖!

相關臉書討論 連結

2022年1月9日 星期日

糖尿病的CVOT:一些心得

 

CVOT = cardiovascular outcome trial。

從pioglitazone的事件之後,美國FDA開始要求糖尿病新藥,必須要做CVOT,證明其心血管方面的安全性。

在大量閱讀這些參考資料之後,我大致歸納出下列的心得:

其primary outcome,大多是three-point MACE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包括cardiovascular death、non-fatal myocardial infarction、non-fatal stroke。有些,可能再加上hospitalization for unstable angina,擴增成four-point MACE,或是進一步,再加上hospitalization for heart failure。

其實驗設計,大多是隨機、雙盲、安慰劑控制,收案人數動輒數千,甚至上萬,追蹤時間可能都是長達3-5年。

統計方法,大多設定為non-inferiority與superiority,判定方法為其hazard ratio (HR) 的95% confident interval的上界,小於1.30與1.00。

要特別注意的是,因為CVOT中,每個病人的追蹤時間,長短不一,所以統計MACE風險,是使用HR,而非odds ratio (OR)。我之前就抓到有CVOT的meta-analysis,誤用到OR,請看我的臉書po文

收案的糖尿病人,很多都有established CVD or ASCVD。我發現,這兩個名詞有些微的差距。

ASCVD =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包括coronary heart disease (myocardial infarction、unstable angina、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 50%)、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schemic stroke、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aortic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參考資料)。

CV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大約是 = ASCVD + heart failure。

同理,MACE當中的「CV death」,應該也有包括因「heart failure death」。

順道一提,在寫這篇blogger時,一邊聆聽蔡醫師周醫師的這個直播,有關減重治療的精采討論(連結)。我發現,跟減重很類似的行為,就是投資理財,兩者有很多共通點。例如:

一開始,都要記錄 (飲食的種類、卡路里 vs. 記帳、收支管理)。 

大家都想求快,但通常都是欲速則不達,或是無法持續。

偏方很多,但大多無效。

找到正確的方法,長期積累,才是可長可久的。



2022年1月8日 星期六

減少螢幕時間

最近,有刻意讓自己減少螢幕時間。

為了達到目標,我有想到以下方法:

1. 每當想滑手機時,就用傳統的筆跟紙,寫字塗鴉來代替。

2. 把手機放在不方便取得的地方,若沒有on call,可以把手機關一段時間,讓自己能夠專心做事情。

3. 為減少眼睛的負擔,一些課程影片,若想要了解內容,就用聽的,不看螢幕。

4. 因為常需要閱讀一些英文文獻,若需要細讀者,儘量把它們都印出來,看紙本。

5. 除非工作需要,儘量少看LINE與Messenger等通訊軟體。有事情要溝通,則儘量通話聯繫,減少傳訊息。

6, 設定一些不滑手機的地點與時間,例如:餐桌 / 飯前,或是睡前 / 臥室。

7. 減去那些過多、額外的關注。因為臉書的各種類別的資訊負荷,實在太大,需要減法,慢慢把一些不相干的訊息來源關閉,減少關注。

8. 給自己訂定讀書計畫,適度「攝取」紙本書來源的資訊訊息。

9. 工作之餘,若要放鬆,儘量用其他方式,例如:運動。因為滑手機、看手機,其實並沒有辦法讓人好好休息。

10. 每天記錄自己的螢幕使用時間,做比較。


 

2022年1月7日 星期五

疫苗、血栓、動機!

最近,本土疫情,似乎又悄悄地浮現。專責醫院的員工們,最好都可以打第三劑加強劑疫苗。

我自己是大約一個月前,就已經打了第三劑。今天,則輪到我「坐鎮」疫苗診的評估醫師,主要是服務我們醫院的員工,幫忙評估與開立疫苗的處方,一個上午,一共有200多位員工,接種第三劑 (半量的莫德納)。

很有趣的是,今天遇到一位麻醉科的同事,他連同今天,這三次COVID-19疫苗接種,都是我開立的。他的黃卡,上面都是我的印章。

這也讓我想到,去年五月底,疫情延燒的時候,指揮中心趕緊調撥疫苗,希望讓專責醫院還沒打第一劑AZ疫苗的員工們,可以趕快施打。衛生局有交代,這個週末五、六、日三天,「希望」醫院能夠將之打完。

於是,需要開好幾個診,需要好幾位疫苗診的醫師,幫忙評估開藥。當時,在LINE群組看到徵人公告,我就義不容辭地答應了,雖然那個星期五,我本來早已有請假,其實是不必上班的。雖然那時,醫院疫苗診的動線、軟體設備,還屬非常原始、難用、混亂的階段。

但是那個晚上,好像是我去年,最有成就感的幾個時刻之一。尤其是當我看到,一個個進來診間的,很多都是自己已經認識10多年的同事。在這個疫情延燒的炙熱夏天,很高興我能為防疫,盡自己的棉薄之力,也很高興,我能就近幫助這些,每天上班會點頭打招呼的同事們。

當天晚上的臉書記錄。

之後,隨著大規模的疫苗接種施打,各種疑似疫苗相關副作用的不良反應事件,也越來越多。民眾也因此,對疫苗施打產生疑慮,造成防疫工作的困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AZ疫苗相關的腦部靜脈血栓。

為持續監測血栓事件與風險評估,需使用健保申報資料去估算血栓的背景值,但血栓的健保申報代碼ICD-10,過去尚未被驗證過其正確性。因緣際會,我與成大臨藥所賴老師、長庚邵藥師與廖醫師、藥害救濟基金會的黃薇伊組長、林素真老師等人,組成研究團隊,幫忙把這個驗證 (validation) 研究,做了出來。不僅可以協助指引藥害救濟那邊,使用較為正確的ICD-10代碼,來估算血栓背景值。我們也在很短的時間內,把這篇paper寫出來,八月投稿到一本impact factor有4.7分的SCI期刊,九月就被接受 (我是通訊作者,與這篇paper的主要撰寫者之一)。

賴老師臉書分享。

現在回想,在去年那波,疫情與疫苗的紛紛擾擾中,我與同好們,能夠貢獻過去博士班所學的一些研究方法,立刻運用在現實急迫需要的問題上,提供一些解答,這真是去年一年,我感到非常熱血與光榮的時刻之一。

人的心理,非常奇妙。有時候會不計一切,去投入一些自己認為很有意義的事情,而不要求金錢、物質的回報。詳見我之前的讀書心得: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4)

Hygiene factor與motivation factor,如果能夠運用得當,人的一生,應該會更加精采、更加地有意義許多!


 

2022年1月6日 星期四

Diabetes, incremental care

我的門診,大約1/4的病人有糖尿病。

我們神經科的診間,恰好在糖尿病衛教室隔壁,所以糖尿病人可以很順、很自然地,先到衛教室接受衛教,再進我們的診間看診。

越來越覺得,看糖尿病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們的糖尿病人,大多有中風病史,就是過去曾有ASCVD。選擇有CV benefit的糖尿病藥物,非常合理。把HbA1c好好控制達標,非常重要。,

但也要考量病人的個別狀況。例如:年紀太大的,預期餘命不長的,已經臥床需要鼻胃管灌食的,或合併嚴重失智的,其HbA1c,似乎就不必強求,一定要達標。

其次,是病人的用藥習慣。例如:其他藥物的給藥頻次,都是BID,那麼糖尿病藥,最好也是搭配BID,比較好記。還有,病人對針劑的接受度如何?一般來說,若之前已經有再打胰島素的,對同樣是注射劑型的GLP-1 RA,接受度就會比較高。

個人的一些經驗,感覺病人最在意的,往往是藥物的副作用。畢竟血糖高,病人一時都是無感。而眼前的這些藥物,都是要長期使用,副作用若出現,可能會影響日後病人的醫囑遵從度。有時,好像寧可藥物副作用少一點,比較沒效沒關係。而不要那種藥物很有效,但是副作用也可能比較強。

最後,是醫師端的問題。例如:手頭上,自己醫院擁有的武器為何?例如:我們醫院的SGLT2 inhibitors當中,偏偏就沒有empagliflozin。還有健保給付規範,醫院總額與藥費限制等醫療經濟學問題。

越來越覺得,自己很喜歡擔任一個家庭醫師的角色。把眼前的這位糖尿病人,他的各種指標,希望能夠幫助他們達標。有時,若遇到能夠溝通,吸收能力良好的病人,給予妥善的照護,指數都達標了,彼此就都會很有成就感。它們也會再介紹自己的親朋好友來給我看。

這跟年輕時,在急診衝鋒陷陣,與急性中風近身搏鬥、分秒必爭的經驗相比,又像是另一個不同的風景了。現在的我,覺得我們可以儘量把risk factors做最好的控制,避免未來發生再度中風,或是其他的MACE,或是腎功能惡化要洗腎等。預防勝於治療,這樣子長期積累的incremental care,應該也是很有價值的。

 

2022年1月5日 星期三

腦中風學會的糖尿病指引 (V)

 

Q10: 但血糖控制下來了,就一定比較不會中風嗎?

中風,是屬於糖尿病的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之一。

糖尿病人的HbA1c數值,與後續糖尿病相關的併發症,包括macrovascular與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的風險,幾乎是呈現一個線性相關的關係。

根據之前的研究,把HbA1c的數值降低後,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主要出現在視網膜、神經、腎臟等小血管) 的確會變少,但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似乎就不是如此。在insulin與sulfonylurea這些傳統降血糖藥物為主力的時代,幫積極地控制血糖,似乎不會減少中風等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的發生,而且,反而可能增加死亡的風險。

個人感覺,應該是這些傳統糖尿病藥物,比較容易導致低血糖,以致於降血糖帶來的效益,被低血糖的併發症給抵消。這部分,劉漢文醫師的部落格,寫得非常清楚:「如果病人有低血糖的風險、已有其他共病、或年紀很大,真的降不下來,就不強求。因為真的降不下來,還硬要降,就可能增加死亡率了。」

特別注意的是,glimepiride,臨床上很常用的一種sulfonylurea,在一篇大型的umbrella review當中,被發現可能會增加101%的中風相對風險 (RR = 2.01;95% CI = 1.02 – 3.98)。

幸好,後續的CAROLINA trial,還glimepiride清白,證明它的心血管安全性,至少跟linagliptin相當。不過,我們實在需要更好的武器,幫我們安全地幫糖尿病降低血糖。

目前,我們手頭上,的確有這樣子的糖尿病藥物,在降低血糖之餘,還能減少3-point MACE的發生。例如SGLT2 inhibitors當中的empagliflozin、canagliflozin;還有GLP-1 RAs當中的liraglutide、dulaglutide、semaglutide等。

上表,引自這篇

如果不考慮藥價的因素,對於曾經有中風過的糖尿病人,先選擇有降低3-point MACE實證的降血糖藥物,以減少MACE的發生,這的確是很合理的選擇。而且,有些GLP-1 RAs可以減少蛋白尿,有些SGLT2 inhibitors更可以保護腎臟,減少心衰竭住院,可以多重器官保護,真是一舉數得。

我們神經內科醫師,應該要好好熟稔這些糖尿病藥物,以期在適當的時機,可給予開立使用,以改善這些糖尿病合併中風的病人之預後。

2022年1月4日 星期二

腦中風學會的糖尿病指引 (IV)

Q9:覺得傳統觀念是血糖控制好就好,類似血壓達到的「數字」比藥物「種類」重要?

這是朋友提出很有意思的問題,我的讀書心得如下:

以dulaglutide為例。根據REWIND試驗,dulaglutide可以顯著減少stroke (包含ischemic stroke、disabling stroke、以及non-fatal stroke or death)。而進一步mediation analysis則發現,dulaglutide減少stroke的效益,有54%是來自於HbA1c的減少,有14%是來自於血壓的減少。

另一個針對過去12個各類糖尿病新藥,所做CV outcome trials的統合分析也發現,病人所達到的HbA1c值,可以解釋94%的between-study variances。而且HbA1c每下降0.5,MACE的HR就會下降20%。

在這些CV outcome trials中,不管是治療組或是安慰劑組,病人都接受一樣的standard of care (血糖控制,還有血壓、血脂、抗血小板治療等)。兩組的差別,在於治療組多了一種糖尿病藥物治療。

雖然在同樣standard of care之下,研究者會儘量用各種其他非試驗藥物,儘量把血糖控制,HbA1c達標。但治療組,就是多了一種血糖藥 (欲試驗之糖尿病新藥)。若此新藥,其降血糖效果又特別強,那麼治療組的HbA1c,還是會比安慰劑組要來得低。

REWIND trial為例,不只HbA1c下降,連體重、收縮壓等,在dulaglutide治療組,都有明顯的下降,效益實在是太強大了。Dulaglutide預防中風的效益,很可能有一大部分,是透過HbA1c、體重、收縮壓等數值的改善,而達到的。


也難怪,在一篇最新的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中,有這麼一段話:"Most studies included people with diabetes only so these results could be due to better control of their diabetes, rather than the medicines’s effect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仔細咀嚼,還蠻有意思的。

有句話,好像是這麼說的:「與其追求天邊的彩虹,不如珍惜眼前的玫瑰。」對於我們合併有糖尿病的中風病人,除了藥物的幫助以外,治療團隊努力透過各種方式,包括飲食控制、運動等非藥物方式,來改善病人的HbA1c,也許是最根本的、經濟、有效的。



2022年1月3日 星期一

腦中風學會的糖尿病指引 (III)


 Q7: (朋友提到) 這幾年糖尿病藥物有很大的進展,如何在藥價跟附加心血管保護效果之間平衡?

昨天有提到,李孟教授的一篇review (刊登在JAMA)GLP-1 RA預防中風的number needed to treat=250。特別注意的是,藥價明顯便宜許多的pioglitazone,其number needed to treat=37!

如何判斷藥價與預防中風的效益,之間是否平衡,應該可以用藥物經濟學的方法,做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而個人臨床經驗上,pioglitazone雖然預防中風的證據充足,但它常會引起體重增加、下肢水腫,而且恐會增加骨折風險,並加劇心衰竭症狀,病人普遍不太喜歡。

Q8: 如何解決pioglitazone的水腫問題?

根據李孟教授的這篇systematic review & meta-analysis,若併用SGLT2 inhibitor與pioglitazone,可以避免體重增加、血壓上升等副作用。這部分,似乎蠻合乎邏輯的,因為SGLT2 inhibitor可以排水,也許可以減少pioglitazone的副作用。

目前,李孟教授正在進行一個相關的臨床試驗,題目是:Comparison of combined pioglitazone and SGLT-2 inhibitors vs. DPP-4 inhibitors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應該可以進一步檢驗SGLT2 inhibitor與pioglitazone這個組合,是否可以兼顧SGLT2 inhibitor與pioglitazone彼此的好處,又可以避免pioglitazone的副作用。